EN
https://www.gov.cn/

東西部扶貧協作為甘肅農村帶來“致富活水”

2019-10-16 18:1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蘭州10月16日電 題:東西部扶貧協作為甘肅農村帶來“致富活水”

新華社記者任延昕、胡偉傑

寇廣明摩挲著手邊裝滿甜椒種子的紗布袋,心裏盤算著今年的收成。待所有種子完成晾曬、篩選後,他估計今年能掙近兩萬元,幾乎是他以前務農兩年收入的總和。

寇廣明家住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這裡地處黃土高原半乾旱區。當地農民主要靠種植馬鈴薯、玉米等耐旱作物為生,貧困面大,貧困發生率高。寇廣明除了種點糧食、外出務工外再無其他收入。貧困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盤桓在一家人的頭頂。

2017年開始,依託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來自福建省福州市的幫扶資金、企業、技術人才等如活水般注入定西市。

趁著這陣東風,張掖市海闊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定西海闊種子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專項資金,建起205座大棚,通過折股量化鼓勵附近15個村的農戶承包,進行蔬菜花卉的良種繁育。

“資金幫扶解決了我們農業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有助於我們擴大規模和提升産量。”定西海闊種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霄雲説。

寇廣明承包了一畝大棚種植甜椒。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如今已到收穫的季節,待全部種子驗收交貨後,他將獲得近兩萬元的收入,遠超以往種植馬鈴薯的年收入。

嘗到了甜頭的他計劃明年擴大種植面積。“合作社全程技術指導,打消了我開始的顧慮,也更有信心了。”他説。

東西部扶貧協作也帶來了新産業和新技術。53歲的陳啟祿是定西福泉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總監。2017年,他和企業從“食用菌之鄉”福建省古田縣,來到定西市安定區石泉鄉,為當地帶來了食用菌種植技術,也帶來了增收的新作物。

“定西市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具備産出一級高原夏菇的條件,正好彌補福建夏季炎熱、只出冬菇的現狀。”陳啟祿説。

對於當地農戶來説,那些躲在大棚裏、放在架子上的食用菌著實是新鮮事物。起初,大家都在觀望,不敢多種。

為了打消顧慮和推廣種植,陳啟祿的團隊與當地政府一起,挨家挨戶動員,建立微信群,對菌棒掀膜、噴水、出菇等進行全程監督和技術指導,不僅包産包銷,還通過分紅和就近務工增加貧困戶收入。

石泉鄉副鄉長白建偉介紹,作為當地第一個種植食用菌的合作社,福泉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初步形成培養菌棒、出菇、儲藏、烘乾、深加工、廢舊菌棒處理的産業鏈,帶動8個村共317戶貧困戶實現增收,總額超15萬元。

據介紹,福州與定西開展扶貧協作以來,已探索並相繼實施了産業扶貧、生態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除福州市外,還有東部的天津市、廈門市和青島市對口幫扶甘肅省,3年來四市累計向甘肅省投入財政幫扶資金54.33億元。甘肅省貧困人口已從2016年底的25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11萬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