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成都國際非遺節:多彩文化在交流中互鑒發展

2019-10-22 19:3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10月22日電 題:成都國際非遺節:多彩文化在交流中互鑒發展

新華社記者許茹

10月17日至22日,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通過830余場活動,將多彩的非遺文化進行展示。圍繞“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的主題,本屆非遺節在推動多彩文化交流、讓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打造非遺傳承新路徑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多彩非遺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互鑒,在互鑒中發展。

多彩非遺文化同臺交流

當波蘭帶來的巧手所制的蕾絲、塞爾維亞銀絲藝人製作的銀器、日本的鐵器和山東的剪紙、四川的羌繡同時出現在非遺節的傳統手工藝展上,觀眾不禁嘖嘖稱讚和圍觀。

包括傳統手工藝展在內的六大展覽共吸引了42個國家的910個非遺項目參展;而本屆非遺節期間,國際競技、國際展覽等各類活動更是多達830余場。

其中,“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競技”活動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多民族的89種樂器。現場,身著黎族傳統服飾的姑娘用鼻孔演奏引發了關注。這種用鼻孔演奏的樂器鼻簫,是黎族獨有的樂器,已經流傳了千年,如今每年都會舉辦免費的培訓班。

會議期間,來自全球64個國家的500余名代表、專家學者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共參加了六個主題論壇,分享優秀案例,發起頭腦風暴。

格魯吉亞文化遺産局專家組組長路蘇丹·圖蘇特蘇米亞援引不少格魯吉亞村莊非遺傳承與旅遊融合發展案例,對於非遺資源的利用,她認為要考慮好非遺本身固有的特性與當地居民生活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純粹的表演”。

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在非遺節現場,劍門手杖、白龍花燈、閬中絲毯織造等地方特色非遺項目成為會場上的明星。閬中絲毯織造技藝在新中國成立前主要以家族傳承的方式為主,後來多以師傅傳幫帶方式傳承。現場展示的一條閬中絲毯,由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年多完成,價值超過10萬元。

“毯背每米絲線道數可達1300余根,每平方米打結點約100萬個。所有經、緯線打結纏繞全由手工完成,精細度極高,一個成熟的技工每年僅能編織3至4平方米絲毯。”從事了20多年閬中絲毯織造的劉姓傳承人介紹説,每個月收入約5000元,日子過得不錯。

目前,政府、企業、高校和相關機構正在積極聯手,在傳統工藝工作站平臺上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産品和品牌,並不斷加入新的理念和時尚元素,讓非遺技術得以代代傳承。記者發現,本屆非遺節還將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等主題關聯在一起。

在道明竹文化節現場,展出了由4名東南亞設計師與竹編非遺傳承人、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們一起創作完成的竹編作品。

竹藝村坐落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鎮。道明竹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的竹編手藝在道明鎮代代傳承。中央美院等知名高校的加入,讓道明竹編走進了時尚的視野,丁春梅、楊隆梅等新生代傳承人帶動了一批後起之秀,其設計的竹編女士手袋、竹編裝飾的茶具、藝術品以及竹文化文創産品銷量非常好。

“非遺技藝的傳遞很多是地方性認識和生活文化樣式的傳遞。”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院長謝亞平認為,只有把當地的生活系統和非遺的生産系統更好結合,鄉村振興才能夠在當地得以實現。

非遺授權實現創新性發展

非遺節期間,62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受邀參加了不少論壇和創意沙龍,分享她的羌繡走上世界舞臺的故事。

從2014年起,楊華珍先後與植村秀、星巴克等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將她根據藏羌地區的傳統故事和藏羌織繡傳統紋樣創作的織繡作品授權給品牌使用,既幫助品牌創新了産品設計,也讓傳統文化融入了年輕一代的生活時尚。

為了讓更多非遺技藝融入生活時尚,本屆非遺節首次舉辦了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吸引了53家機構攜300多個授權元素參加,這些授權元素都取材于非遺技藝的原創作品。展覽撮合了70多對意向合作,涉及金額達到3450萬元;被授權方涵蓋了酒店、餐飲、鞋服、家居等品類供應商100余家。

“過去,我們主要通過生産性保護和文創開發來進行非遺的傳承和發揚。現在,非遺創意設計授權這種新模式正在興起。”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策展人、四川非遺文創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鞏強告訴記者,看似“商業味十足”的非遺授權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傳播價值,也並不影響非遺本身的傳承與保護,更多應看作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探索。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