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黑土“大糧倉”的“豐收之喜”——來自産糧第一大省秋收觀察

2019-10-27 08: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10月27日電 題: 黑土“大糧倉”的“豐收之喜”——來自産糧第一大省秋收觀察

新華社記者韓宇、王建

10月末,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秋收接近尾聲。記者近日在黑龍江一些糧食主産區走訪發現,顆粒歸倉的背後,蘊藏著許多現代農業發展的“豐收之喜”。

一喜:從賣稻穀到賣品牌大米

黑龍江省通河縣富林鎮五合農民水稻種植合作社聯合社院落內,堆滿了剛收穫的稻穀。聯合社總經理李久明並不急著出售。“現在我們很少賣稻穀了,基本上都是加工後賣大米,並且有自己的品牌。”李久明説。

在一個産品展示櫃裏,展示著不同品係、不同規格的大米,重量有5斤、10斤、20斤……“現在城裏人都追求吃鮮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也千差萬別。”李久明説,近兩年私人訂制的需求也比較旺盛,聯合社需要從不同消費者的角度考慮種植和營銷。

五合農民水稻種植合作社聯合社由5家合作社組成,經營水田10.5萬畝,收穫的稻穀由當地加工廠代為加工,併為大米註冊了“臨子河”品牌。聯合社年加工大米約4萬噸,銷往北京、山東、上海、重慶、四川等地。除了直營店,還在多個網絡銷售平臺賣大米,網上銷量約佔總銷量的十分之一。

黑土地上越來越多的農民,實現了從面朝黑土到放眼市場的轉變。通河縣士明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種了7萬多畝水稻,全部加工成大米出售。合作社理事長盧士明説,儘管今年七八月份降水偏大,産量有所影響,但營銷上去了,減産不減收。

通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喬磊説,通河縣水稻面積160萬畝,近年來農民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從賣稻穀到賣大米,拉長了産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實現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二喜:向科技要糧産量有保障

黑龍江省勤得利農場鈞達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4000畝水稻已收完,56歲的合作社理事長李國財把自己與父輩那代人的種地方式進行了比較:

插秧,過去都是人工插秧,1人1天插不到1畝;現在1台自動高性能插秧機,1天插秧50多畝。

植保,過去是人工背著小噴霧器,現在是地頭遙控無人植保機。

秋收,過去用小鐮刀,2個多月才能收完,現在大馬力收割機,10天左右全部收完。

改革開放以來,黑土地經歷了從傳統耕作向現代農業的巨大轉變,農業生産力大大提高,這背後是農業科技的進步。

在黑龍江省黑河市大豆院士工作站愛輝綠色發展示範基地,2025畝大豆依託愛輝區林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大豆高産攻關創建,目前大豆已收完。

愛輝區林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侯文林説,儘管七八月份遭遇連續強降雨,但畝産仍達到300多斤,主要得益於農業科技。

“啥地塊,播啥種子,施什麼肥,怎麼播種,如何田間管理,都按照專家意見,種出來的大豆比一般地塊産量高不少。”侯文林説。

站在堆滿稻穀的院落裏,李久明露出笑容。而就在3個月前,因為遭遇持續低溫多雨天氣,對於豐收,李久明還一點底氣都沒有。後來他聽取農業技術人員意見,及時進行了稻瘟病預防,施用一種促早熟的微生物,對水稻進行營養調控。

李久明説,如果沒有農業科技支撐,今年這種低溫寡照天氣,水稻將會大幅減産,如今及時預防,及時採取一些技術措施,大幅減少了損失,畝産達到800多斤。

三喜:優質糧賣上好價錢

由於水分、光照等優勢,黑龍江省賓縣是優質玉米主産區。該縣的樹君農機專業合作社3000畝玉米迎來豐收。合作社理事長田樹君説,每畝産量比去年增産100多斤,“我們這裡的玉米品質優,不愁賣,比其他地區每斤能多賣幾分錢。”

近日,在黑龍江省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辦公室,一家山東農業企業的代表正跟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洽談。這家山東企業的銷售負責人陳志偉説,從播種到秋收,他們對合作社生産有機水稻的過程進行了考察,決定先預訂5萬噸,每斤稻穀5.5元,遠高於市場價。

之所以能贏得客戶認可,賣上高價,姚宏亮認為,一是採用地膜覆蓋技術種植有機水稻,二是用數據説話。去年開始,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承擔了智慧氣象“農産品氣候品質評價及溯源”試點。田間氣候儀器可以檢測空氣溫濕度以及土壤水分和溫度、光照強度、風向、風速、雨量等16種數據。

依據這些數據,通過第三方出具一份大米氣候品質評價報告證書,並製成獨有的溯源信息庫,存儲了文字、圖像及視頻資料,形成一個二維碼。客戶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從種到收到加工的全過程。

“過去大米品質好,靠嘴説,現在用數據來説話,客戶更相信數據,水稻更有‘賣點’。”姚宏亮説。(參與采寫:楊喆、唐鐵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