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種養相加定産業 長短結合促脫貧——陜西子洲脫貧攻堅採訪見聞

2019-11-05 15:3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安11月5日電 題:種養相加定産業 長短結合促脫貧——陜西子洲脫貧攻堅採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彤

深秋時節,涼風習習。當記者來到陜西省子洲縣雙湖峪街辦時,卻感受不到呂梁山區的陣陣寒意,取而代之的,是剛剛脫貧的貧困戶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熱情與衝勁。

今年57歲的林場村村民李念勝因為愛人患病,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全家就靠種植7畝小米、玉米、土豆為生,因為沒有經濟作物支撐,一年到頭在地裏‘刨’來‘刨’去,也‘刨’不出幾個零花錢,日子過得很恓惶。”

改變來自林場村養牛場的建設。在(江)蘇陜(西)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揚州市江都區幫助下,林場村養牛場2018年完成建設,這個配備有草料儲備房、飼料加工房、産房、防疫室,排灌、用電、道路等基礎設施齊全的養牛場,成了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火車頭”。

林場村黨支部書記任佑平説,養牛場流轉了160畝壩地,每年向村裏的貧困人口支付流轉費;從外地引進的西蒙塔爾肉牛成活率高、品質好,成了全村的“牛寶寶”。“現在養牛場最重的肉牛已經達到了2000斤,一頭牛的售價超過3萬元;我們自繁自育的牛仔,一頭售價超過了1.4萬元,利潤在5000元以上。目前,養牛場養殖肉牛近100頭。這些可是村集體的寶貴財富。”

李念勝説,近幾年來,他每年會從養牛場拿到800元分紅,算上600元土地流轉費,加上他作為護林員的工資性收入和生態公益林補助,他家在2017年摘掉了“貧困戶”帽子。任佑平説,林場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9戶198人,在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的帶領下,全村退出貧困戶63戶192人,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86%。

雙湖峪街辦曹鹼村是子洲較早種植黃芪的地方,因為藥材品質好、藥用價值高,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黃芪村”,但分散的種植面積、落後的種植技術,曾讓這裡的藥農“拿著金飯碗到處在要飯”。今年62歲的曹天德家的15畝黃芪,因為管理“不得方”,賣不上價格,成了村裏的貧困戶。

曹天德説,今年曹鹼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後,就和當地一家著名黃芪生産、加工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村民們獲得了選種等方面的技術支持;企業也幫助村上新栽種了1000畝黃芪,並許諾在5年收穫以後按保底價回收。“按照一畝黃芪産量500斤、目前收購價在26元每斤計算,這1000畝黃芪可是全村人的‘搖錢樹’。我現在不僅可以在黃芪基地務工拿到每天140元的收入,自己種植的黃芪因為新學的技術,也看到了賣上好價錢的希望。2018年,我告別了貧困戶行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