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破解科研生産“兩張皮”難題的成功探索——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成效綜述

2019-11-14 18: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題:破解科研生産“兩張皮”難題的成功探索——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成效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峻

農業科研人員如何走出“象牙塔”,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12年來的成功實踐,為科技如何支持産業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這一技術體系是由原農業部、財政部2007年啟動建設的一個創新型科研組織。通過聚焦水稻、小麥、生豬等54個主要農産品,該體系組織匯聚了全國800多個科教和企事業單位的2600多名專家進行攻關,形成跨部門、跨區域、跨單位、跨學科的優勢科技力量,聯合協作解決産業重大問題。

在全國種植花生面積最大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花生體系的科學家通過系統開展品種更新、輕簡栽培、機械收穫、精深加工等新技術集成推廣,延長和提升了正陽縣花生全産業鏈,推動了一、二、三産業融合。

蛋雞體系、肉雞體系針對生産用種80%依賴國外的現狀,培育出京紅、京粉系列自主蛋雞品種和京海黃雞等自主肉雞品種,市場佔有率均由20%提高到50%以上。肉牛體系培育出高品質雜交組合,集成了階段差異化飼喂、粗飼料營養調控等技術,助力企業生産出品質與日本和牛相當的雪花牛肉。

蘋果、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體系,以品種更新、水肥一體、農藥減量等為突破口,促進了品質改善,減輕了環境壓力,支撐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

水稻、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體系,以品種培育為前提、以關鍵機械突破為基礎、與栽培技術相配套,水稻機械直播、玉米籽粒機收、油菜全程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水稻畝節本100元、玉米畝節本120元、油菜畝節本240元。

……

12年來,這支農業科研“國家隊”實現了我國農業領域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推動著農業各産業的重大變化。

“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提高科技創新效率,一直是科技界以及科技管理界改革創新的重點方向。”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13日在一次工作會議上表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讓科技人員真正感受到了做科研事業與做科研項目的本質區別。”

該體系按照農業生産全過程配置科研力量,體現了農業科研組織模式的産業性,而創新的運行機制則讓許多科學家的視野從實驗室、實驗田投向更廣闊的大地。

比如,不考核科學家的論文數量、也不組織競爭性課題,而是根據各類農産品産前、産中、産後等環節的生産需求組織聯合攻關,變單點突破為多點集成、變單項成果為一體化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單項成果很多、企業用戶卻“用不上、用不了”的難題。

研究重點來自生産,對科學家成果的評價就來自“用戶”——産業主管部門、技術推廣機構、涉農企業和農民都是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的服務對象。12年來,加入體系的科學家普遍形成“科研為産業服務”的意識,通過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創制新裝備、集成新模式,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生産效率大幅提升。

這一科研組織今後如何提升助力産業發展的能力?據張桃林介紹,重點是做好補短板、拓品種、延鏈條三件事。

補短板——在節水節肥節藥、健康生態養殖、農機農藝融合、高值高效利用等關鍵領域,組建橫向、穩定、緊密協作的優勢科研團隊,解決制約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提升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難題。

拓品種——貧困地區具有顯著的名特優新農業資源優勢,但缺人才、缺技術,急需新增一批特色産品的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有效支撐變資源優勢為特色産業、支柱産業、致富産業。

延鏈條——組建信息化、智慧化、資源環境等優勢科研團隊,加大傳統産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環保技術、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滿足市場消費新趨勢和現代農業新要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