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項目開發到片區開發 專家建言推進開發性PPP模式助力穩投資

2019-11-30 21:1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從項目開發到片區開發 專家建言推進開發性PPP模式助力穩投資

新華社記者韓潔、王雨蕭

一邊是政府錢袋子“捉襟見肘”,一邊是補短板基建投資需求旺,今年以來在財政收入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雙雙放緩背景下,如何“穩投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一大關切點。

29日中國財政學會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第二屆開發性PPP論壇”上,與會業內人士建言,應在規範運行、防範好債務風險基礎上,探索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從傳統項目開發轉向片區開發,以開發性PPP模式打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新空間,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介紹,不同於傳統PPP模式以單一項目開發為標的,開發性PPP模式倡導以一定的空間區域為標的,以提升區域價值、自我造血、促進城鎮發展為目標,是旨在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實現公共服務與産業培育相融合的一體化綜合開發模式。

“開發性PPP是一種可持續的政社合作模式,區域空間開發要考慮人口、産業、空間環境等諸多因素,有助於解決單個項目PPP存在的諸如重建設輕運用、加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問題,也有利於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劉尚希説。

在經歷了近兩年的監管寒冬後,今年以來我國PPP項目出現回暖跡象。據全國PPP項目信息監測服務平臺數據,截至11月初,中國各地正在推進的PPP項目近7000個,總投資約9萬億元。

事實上,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要鼓勵地方依法合規採用PPP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投入補短板重大項目。

“PPP模式的發展呼喚開發性PPP模式。”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孟春看來,開發性PPP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擔保的前提下,以區域內增量財政收入作為社會資本投資回報來源,走自我造血、激勵相容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有利於産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深度融合。

孟春建議,應積極探索開發性PPP與專項債結合模式,二者結合有利於加速項目融資,減少資金成本壓力,提高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建設積極性。同時可以通過充分競爭、風險分擔、全生命週期管理等工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把錢用在刀刃上。

一種模式的創新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實踐。出席論壇的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書峰介紹,他們嘗試在開發性PPP中將規劃設計諮詢、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共配套建設、産業發展和城市管理運營六大服務整合,目前已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59個區縣投資運營了77座産業新城。在區域發展實現巨變的同時,累計為合作區域貢獻財政收入超千億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王代玉介紹,目前廣西納進財政部綜合信息平臺的200多個項目總投資三千多億元,其中22個開發性PPP項目總投資760多億元,總量規模較小,未來探索空間很大。

針對各地開發性PPP“冷熱不均”現象,中國PPP基金原董事長周成躍建議,政府應該用“看得見的手”引導資金向相對不發達地區流動,對於中西部地區開發性PPP予以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管理的通知》,提出將適當調整基礎設施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

北京大岳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最低資本金比例有所下調,同時允許通過發行金融工具籌措資本金,這將降低在項目投資中自有資金需求量,有助於解決包括PPP項目在內的本項目資本金籌措,增強投資主體投資能力,更好助力穩投資和穩增長。

在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推廣開發部主任夏穎哲看來,完善開發性PPP模式,解決好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的信任問題至關重要。論壇上,針對社會關切的熱點,中國財科院PPP研究所所長彭程代表課題組發佈了開發性PPP研究成果《開發性PPP概論》。

與會專家代表建議,政府要優化營商環境,以制度、標準和政策體系建設,引領PPP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強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提高PPP風險防控能力;此外還要創新融資模式,降低市場成本,用好政府市場兩個資源,鼓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開發性PPP項目的可融資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