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精測變幻風雲 服務國計民生——寫在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70週年之際

2019-12-07 07:3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此刻,在浩瀚太空,7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正俯瞰地球,傳回清晰衛星雲圖,惠及世界各國;

此刻,在高山之巔、沙漠腹地、海上小島,氣象觀測員們正通過儀器設備,記錄各類天氣變化;

此刻,在國家、省、市、縣各級氣象臺,天氣預報員們正關注風雲變幻,每天24小時不曾間斷,天天如此……

新中國氣象事業,從70年前的“一窮二白”艱難起步。一代代氣象人繼往開來、不懈奮鬥,氣象事業始終把服務國家發展和人民安康作為根本任務,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百姓生活、行業生産做出積極貢獻。

進入新時代,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構建了精細化、無縫隙的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準確率大幅提升,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面向決策、面向民生、面向生産的氣象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西藏那曲市安多氣象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氣象站。院子裏一口深井引人注目,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金水井”。

這口飲用水井,是安多站的創建者陳金水帶領職工挖出來的,歷時一個多月。1965年,陳金水背著帳篷、鐵鎬,和同事們來到海拔4800米、年平均溫度近零下3℃的安多,一鎬一鎬平整出標準氣象觀測場,建起安多氣象站。風速、風向、濕度、氣壓等氣象要素,從此晝夜不停傳送到拉薩、北京,填補了世界氣象史的一個空白。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幅員遼闊,天氣、氣候複雜多變,是世界上各類氣象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觀測預報陰晴冷暖、天氣氣候變化的氣象事業,是一項“基礎性、科技型”的重要事業,和各行各業以及億萬公眾息息相關。1953年,一場幾十年未遇的寒潮毀掉大片農田和莊稼,毛澤東同志作出指示: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決策部署下,新中國氣象事業,逐步發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氣象探測網點極為稀疏。通過70年持續努力,目前已建成10747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達到近6萬個。21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組成了嚴密的氣象災害監測網。

如今,在天氣預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中國風雲衛星雲圖的身影。經歷了近20年白手起家的艱難歷程,1988年9月7日,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我國自此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有7顆在軌業務運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自豪地説:“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後,很多發達國家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絡,希望共享資料。”

現在,中國氣象衛星傳回的寶貴資料,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享,在颱風、暴雨、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等的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氣象監測基礎站網,生態、環境、農業、海洋、交通、旅遊等專業氣象監測網,衛星監測、探空觀測、海島氣象站、船舶自動站等多種觀測手段……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時刻捕捉著天氣氣候的脈動。

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日益完善,水平不斷提高

“28日夜間至30日,降雪天氣將自西向東影響我國北方……”今年11月28日,中央氣象臺發佈的預報,讓人們對瑞雪翹首以盼。隨後,入冬以來最大範圍降雪如約而至。

實況和預報的對比顯示,預報員們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可是,沒時間歇口氣,他們就投入了新一輪“考試”。

70年來,我國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抓手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預報預測技術跨越升級,産品推陳出新。從以手工繪製天氣圖為主,發展到以數值預報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人機交互一鍵式發佈預報預警;從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發展到自動化、客觀化、定量化的預報分析方法。

“如今,我國已建成了精細化、無縫隙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能夠發佈從分鐘、小時到月、季、年的預報預測産品。”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説。

隨著預報預測系統日益完善、水平不斷提高,預報員們更加從容和自信,交出的答卷越來越優秀:

全國24小時晴雨、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86.7%、80.4%、84.5%,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量達38分鐘;

近年來,我國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穩定在70公里左右,各時效預報準確率全面超過美國和日本,對西北太平洋的颱風路徑預報水平保持世界領先;

全國霧—霾過程預報準確率達80%以上,霧—霾網格預報時效延長至5天……

預報預警信息不僅要報得準,還要發得出、用得好。70年來,我國不斷完善預報預警信息發佈系統。為突破信息傳播“最後一公里”的瓶頸,近年來,重慶“永川模式”、貴州“三個叫應”等創新機制不斷發展,預報預警信息“綠色通道”紛紛打通。2015年5月,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正式成立,“第一時間、權威發佈”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一體化預警信息發佈平臺逐步建成。

2018年,我國公眾預警信息覆蓋率進一步提升,氣象預警信息在10分鐘內可覆蓋86.4%的公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可通過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短信、微博、微信、客戶端、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手段,發佈時效縮短到5分鐘至8分鐘。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0.8分,創歷年來新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智慧氣象”發展迅速,成為我國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標誌。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這標誌著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後,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系統GRAPES,開始提供全球範圍的氣象預報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支持。2018年,阿富汗出現嚴重旱災。應阿方要求,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在網站上為阿富汗建立專門服務通道,並研發了相關監測、預報産品。

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高質量服務

“如果沒有氣象部門提供的科學依據,兩係法雜交稻的制種可能要推遲好幾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説,“氣象與兩係雜交水稻發展關係密切,湖南省氣象局利用全省氣象站的資料來分析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抽穗最安全,這很關鍵。我每天都仔細看天氣預報,現在預報越來越準確了。”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對氣象為農服務提出明確要求。氣象部門著力建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在重慶,氣象部門不斷完善知天智慧服務系統、禦天智慧防災系統,初步建立城鄉融合一體化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在陜西,紅蘋果氣象服務隊活躍在田間地頭,深入果園零距離服務果農;在安徽,氣象為農服務的理念、思路和舉措不斷創新,惠農氣象APP、農氣徽雲等“互聯網+”産品廣受歡迎;在廣西,專門成立了甘蔗氣象服務中心,提供世界甘蔗主産國蔗糖産量預報等特色服務……

中國氣象局與農業農村部聯手,開展直通式服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惠及全國近100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區域自動氣象站鄉鎮覆蓋率達99.6%,建立了精細到鄉鎮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業務。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部門、各行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水漲船高”。氣象部門積極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氣象服務拓展到交通、水利、旅遊、能源、生態環境等幾十個領域,融入幾百個行業,覆蓋億萬公眾。

——發揮防災減災救災“消息樹”作用。

精準判斷天氣變化趨勢及其致災影響,才能為“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下好“先手棋”。隨著“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立完善,近年來我國氣象及其衍生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數量顯著減少,氣象災害經濟損失佔GDP的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的3%—6%,下降到近五年的0.4%—1%。

——全方位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氣象部門積極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在三江源、祁連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區域,開展雲水資源監測評估、能力建設和作業試驗。氣象部門完成了全國風能1公里分辨率、太陽能10公里分辨率精細化評估,成為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建設運營的好幫手。

——為重大活動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今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中國氣象局年初就成立了慶祝活動氣象保障服務領導小組,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以高度負責、精益求精的態度,舉全部門之力密切監測、精準預報,圓滿完成了這一重要任務。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幾乎每一次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辦,都離不開氣象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獻。

“一年四季不放鬆,每個天氣過程不放過。”在建設世界氣象強國的新征程上,中國氣象事業將不斷展現新氣象,做出新貢獻!(記者 劉 毅)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