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田野生金 鄉村追夢——“三農”工作這一年

2019-12-21 07:4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大雪剛過,河南滑縣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滿眼新綠,小麥嫩芽一望無際,坦蕩如砥。今年,這個全國小麥生産第一縣再次迎來糧食大豐收,希望的田野又孕育著來年的收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總産量13277億斤,比去年增加119億斤,比歷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億斤,糧食産量再創歷史新高。

“重農強農號角嘹亮,鄉村振興正當其時。”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説,要著力穩定糧食生産,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堅決守住“三農”戰略後院。

農業供給提質增效

農業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給,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從供給數量看,今年我國糧食産量再創新高,棉油糖生産穩定,果菜茶供應充足。從供給質量看,各地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穩定優化糧食生産,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大力推動綠色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抗災奪豐收,糧食生産取得成績來之不易。”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深有感觸地説。今年我國先後戰勝了東北局地內澇、華北黃淮夏旱、長江中下游局地夏秋連旱、超強颱風“利奇馬”等重大災害,有效減輕了災害損失。今年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一度危害糧食安全。各地植保部門迅速行動,有力有效防控草地貪夜蛾危害,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了主動權。

牽動人心的還有生豬供給。受非洲豬瘟和豬週期等因素影響,今年生豬産能下降較多。一場生豬穩産保供行動在全國各地展開,各部門從財政支持、用地保障、金融保險等方面持續發力。當下生豬生産已出現回暖,全國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雙雙止降回升。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勳説,豬肉供應將有所增加。同時,禽肉生産增加較多,牛羊肉生産形勢好,肉類供應有保障。

不僅供給數量有保障,質量和效益也日益提高。一是品種結構調優。大豆振興開局良好,面積增加1380多萬畝。各地積極發展優質稻穀、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産高糖甘蔗等,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促進農牧結合,構建起糧經飼三元結構。二是區域結構調優。不少地方推進適應性種植,適當調減非適宜區種植,東北寒地井灌區和南方重金屬污染區水稻調減400萬畝左右,地下水超採區和赤霉病多發區小麥調減300萬畝左右。

把不合理的投入品減下來。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張衛峰長期關注農業綠色發展,對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進行了跟蹤調研。他介紹,今年國家在175個縣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在600個縣開展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示範,在150個縣開展果菜茶全程綠色防控試點。目前,病蟲綠色防控面積超過8億畝,化肥用量連續3年實現負增長。2019年化肥利用率達到39.2%,比2017年提高1.4個百分點;農藥利用率39.8%,比2017年提高1個百分點。

讓累了的耕地喘口氣。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省份已由9個增加到17個,試點面積由616萬畝擴大到3000萬畝。農業農村部土壤監測點數據顯示,試點區域耕地質量穩步向好,耕地等級穩中有升,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提升了稻米、小麥等的競爭力。黑龍江試點區域主打綠色牌,做大做強特色稻米品牌,提升了品牌效益。內蒙古阿榮旗將貧困戶的耕地納入輪作試點,由扶貧農場統一經營,實現人均增收1000多元。江蘇省將輪作休耕與有機農業結合,帶動地方特色産業發展。

農村改革蹄疾步穩

11月份的一個夜晚,50歲的種糧大戶李金明看到關於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的新聞後,這位紮根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種了半輩子地的農民徹底“把心放肚子裏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出臺,給億萬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為深化農村改革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承包權要穩定,經營權要放活。土地經營權入股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國務院確定的農村改革重要任務之一。今年全國土地經營權入股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由2015年的7省7縣擴大到14省100多個縣。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産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説,這讓企業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生産經營要素,讓農民分享到了更多的産業鏈增值收益,有效地促進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宅基地是農民的另一項重要土地權益。再過些天,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就要正式施行了。新的土地管理法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改變了過去農村土地必須徵為國有才能進入市場的做法,能夠為農民直接增加財産性收入。法律還下放了宅基地審批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

“有恒産者有恒心”。今年以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清産核資是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第一步,截至目前,全國已有60.2萬個村、238萬個組完成清産核資,中央確定的今年底完成清産核資的硬任務順利完成。整體來看,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6萬個村、18萬個村民小組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確認集體成員5億多人。

眼下,距中央要求的2021年基本完成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時間已過半,許多完成改革的地方正致力於運用改革成果盤活農村集體資産,涌現出諸如資源開發、物業租賃、産業帶動等多種模式,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正在開創,農民在改革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讓農民幸福感落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産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交通扶貧……每個貧困戶脫貧背後,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和一場硬仗。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日前透露,預計今年我國減貧人口將超1000萬,95%以上貧困人口可以脫貧,90%以上貧困縣可以摘帽。

産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註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0.3萬家,家庭農場有60萬家,縣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8.7萬家,各類農業産業化組織輻射帶動1.27億農戶。據統計,全國67%的脫貧人口主要通過産業帶動實現脫貧。在産業扶貧有力推動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達到8163元,同比增長10.8%,實際增速比全國農村快1.6個百分點。

要富裕農民就要激勵農民。鄉村教育快速發展,農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醫療服務不斷完善,農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當前,農民自身發生了巨大變化,貧困群眾開啟了新生活:看病不再難,93.2%的自然村有了衛生站;上學不犯愁,89.8%的農戶家門口有了小學;發展有能力,92%的貧困戶參與到特色扶貧産業中。從“熬日子”到“奔日子”,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

要富裕農民就要提升農民。截至目前,農村各類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超過85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目前,農村創新創業人員平均年齡45歲左右,高中和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佔到40%,創辦的實體87%在鄉鎮以下,成為鄉村産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以科技驅動農業,以新農民振興鄉村,中國農業農村正從靠天吃飯的經驗模式進入知天而作的數字時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9%,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機械化水平超過80%,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不僅如此,集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技術于一體的天空地一體化農情信息獲取方式以及人工智慧、5G等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引領鄉村轉型升級。

八百里巢湖,煙波浩渺,水鳥翔集。今年1月份,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進現場會在安徽省巢湖市召開。在巢湖市汪橋集村,清凈的溪水穿村而過。明渠將雨水導入池塘,污水則走地下管道,經過處理池後,進入污水主管網,再匯入污水處理站集中凈化,水質達標後用於灌溉。自巢湖市獲評全國農村污水治理示範縣(市)以來,村裏的微動力污水處理站不時迎來參觀學習的人們。

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村莊環境基本乾淨整潔有序。針對農村環境“臟亂差”等突出問題,各地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截至目前,全國90%以上村莊開展清潔行動,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農戶生活污水得到處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讓農民的幸福感落地。(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