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長江口生態修復見成效 水下長出147公里"人工魚礁"

2019-12-26 16: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增殖放流的船舶抵達長江口水域(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新華社上海12月26日電(記者 張建松)13萬尾魚類、1000公斤日本沼蝦、2萬隻中華絨螯蟹,25日從一艘增殖放流的船上,被投放到長江口水域,歡快地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這是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項目組織的第13次增殖放流活動。據上船參加增殖放流活動的交通運輸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科技處處長高敏介紹,為了進行長江口的生態修復,自2001年以來,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項目共增殖放流了149.6萬尾魚類、2.15噸蝦類、11萬隻中華絨螯蟹、171噸貝類 。


增殖放流船在長江口水域投放魚苗(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位於長江口南港和北槽河段,全長92.2公里 、底寬350-400米、深12.5米。該項工程于1998年開始建設,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最大的一項水運工程,于2011年5月通過國家竣工驗收,並進入常態化維護管理。

“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堪稱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建設之初就非常重視生態保護與修復,通過近20年的堅持,滔滔江水之下的生態修復,成效令人鼓舞。”上船參加增殖放流活動的東海水産研究所生態修復專家陳亞瞿教授説。


工作人員展示增殖放流的長吻鮠魚苗(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82歲的陳亞瞿教授,近20年來一直進行長江口生態修復研究並參與實踐。在相關單位大力支持下,2001年,他帶領團隊率先在長江口放流了3080尾中華鱘幼魚;2002-2004年,先後兩次利用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導堤和丁壩混凝土構件作為硬底物,通過人工補充成年牡蠣及底棲動物群落增殖等手段,構建了我國河口第一個人工牡蠣礁系統。2004年,他又率先在長江口開展了2.5萬隻中華絨螯蟹試驗性增殖放流,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2008年,還開展了39萬尾河口重要經濟魚類試驗性增殖放流。

科研團隊2004-2018年的監測結果顯示:通過增殖放流活動,長江口導堤及附近水域底棲動物種類和生物量都有顯著的提高,表明該生態系統已明顯得到修復和改善。航道工程中的南北導堤,已逐步建成一個長達147公里、面積約14.5平方公里的“人工魚礁”,成為經濟水生動物和珍稀魚類的重要産卵場和棲息地。中華鱘的回捕率達到1%,中華絨螯蟹的汛期捕撈量更增加了20多倍。


工作人員在長江口水域投放日本沼蝦(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生態修復旨在通過重建生態系統的結構來恢復其原有的生態功能。長江口深水航道生態修復,在增殖放流物種的選擇上,體現了生態系統立體結構的層次性。既有低營養層次的物種,如鰱、鳙,也有肉食性魚類,如黃顙魚、翹嘴鲌;既有中上層魚類,也有底棲性魚類。同時,針對長江口底棲動物生物量較低,魚類餌料資源貧乏的狀況,生態補償品種配置了河蜆、沙蠶等底棲動物。”陳亞瞿説,“這種立體的、多層次的增殖放流,極大利於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調控水生生態系統結構,從而達到修復長江口水生生態系統的效果。”

長江口深水航道生態修復工程為我國大型工程建設的生態補償樹立了榜樣,為大規模的生態補償項目積累了豐富經驗。12月23日,上海申能崇明發電有限公司主辦的崇明三島支撐電源工程,也在長江口進行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魚類54萬尾、中華絨螯蟹1.5萬隻、日本刺沙蠶150公斤、日本沼蝦500公斤。這是上海市電力發電行業首次在發電工程建設中舉行大型增殖放流活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