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成效顯著、短板猶存,垃圾能否資源化利用?——上海兩會問診垃圾分類

2020-01-19 16:4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1月19日電 題:成效顯著、短板猶存,垃圾能否資源化利用?——上海兩會問診垃圾分類

新華社記者

實施成效如何?深入推進還有哪些障礙?未來完善提升的著力點在哪?備受關注的“垃圾分類”成為今年上海兩會上的熱詞。代表委員們紛紛開啟“搶話筒”模式,為這件民生小事建言獻策。

實施超半年 上海垃圾分類成績單亮眼

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超400%;有害垃圾分出量0.6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超500%;濕垃圾分出量7453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88.8%;幹垃圾處置量17731噸/日,較2018年底減少17.5%……正在此間召開的上海人代會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亮出了該市實施垃圾分類半年多來的成績單。

“上海已基本形成垃圾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15%提高到90%。”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兩會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時認為,上海垃圾分類推進快、成效大,靠的是全市動員、全民參與。

“居民在扔濕垃圾時要‘破袋’,常常會臟了手,甚至垃圾濺到衣服上。很多市民反映能否不用‘破袋’直接扔?”上海人大代表施政表示,“但在得知技術尚未突破這一‘小難題’時,市民紛紛表示‘還是先破袋,希望技術能夠快點突破’。我們還在猶豫的事情大多數市民卻很堅決,這讓我們調研時非常感動。”

“我們有3個超預期:一是老百姓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超預期;二是條例實施的引導效果超預期;三是垃圾分類取得的實效超預期。大家都覺得垃圾分類這件事情必須持久推進下去。”上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楊文悅表示,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後,市民達成了普遍的社會共識。

根據第三方機構調查,71.6%的上海市民能夠準確區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辨投放的垃圾種類;79.8%的市民在沒有監督員的情況下,會主動遵循垃圾分類。

分類設施不夠、意識不足、處理技術滯後成三大“桎梏”

與會代表委員認為,儘管上海市去年垃圾分類成效顯著,但也暴露了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缺乏、部分市民意識不足和垃圾資源化利用配套機制滯後的短板。

——垃圾分類設施不夠完善

鄧建平透露,上海市已完成2.1萬餘個分類投放點改造,建成回收服務點1.5萬餘個、中轉站201個、集散場10個。

上海人大代表王家根認為,雖然上海已完成大量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或改造,並配置了各類運輸垃圾車輛。“硬體規模不可謂不大,但對於這座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每天産出的垃圾量來説依然不夠。特別是在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商場、餐飲場所等,垃圾分類設施仍不夠完善。”

記者了解到,在垃圾分類正式實施之前,上海計劃2020年底濕垃圾處置能力達到7000噸;但實施後發現,濕垃圾增長速度超過預期。由於前期估算不足,上海在濕垃圾中轉時,遇到了專用集裝箱數量不足,運輸效率下降問題。同時,上海集中型濕垃圾處理設施的建成也尚待時日。

——部分市民分類意識仍薄弱

“從市中心到郊區農村,垃圾分類的宣傳覆蓋面幾乎達到100%,但這並不能代表全民意識得到大幅提升。部分居民只是被動接受、知道個大概,但對具體怎麼分類不求甚解。”王家根公佈了自己的調研成果,“這部分居民佔比不低,他們雖然會主動垃圾分類,但是分錯的現象十分普遍。還有一部分居民的內心有抵制情緒,工作壓力大、閒暇時間少,根本沒有時間扔垃圾。”

記者隨機走訪發現,部分小區垃圾亂扔、混扔現象時有發生。有居民在“定時投放點”關閉之後直接把垃圾堆放在地上;在一些設置了“延時投放點”的小區,濕垃圾桶裏混雜著食品塑料包裝袋,甚至成包的幹垃圾……

——末端處置技術滯後

“垃圾分類主要是為了末端處置。但目前垃圾處置手段比較滯後,市民垃圾分類的成果有一部分沒有得到有效處置。”上海人大代表張正權認為。

“目前,濕垃圾面臨資源化難題。”上海城投環境董事長王瑟瀾表示,濕垃圾經過有氧發酵之後變成的“有機介質”,或者無氧發酵之後得到的沼渣,還田、還林標準未知,濕垃圾産品的出路尚不明晰。

上海人大代表趙愛華建議,加快補齊濕垃圾處理能力缺口,推進回收處理利用環節的資源化。

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成關鍵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0年上海將加快推進垃圾收運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進一步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

“要把垃圾變成能源、資源!”張正權的呼籲成為與會代表委員的共識。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發展以及産業鏈的形成,事關垃圾分類和減量的落地做實。”楊文悅認為,政府要建立政策保障機制,鼓勵社會企業參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企業,要研究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出臺再生産品利用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消費者更多利用再生産品。

上海人大代表時筠侖認為,未來生活垃圾分類應更注重“源頭減量、末端發力”。“如果在末端處理上沒有發力的話,即使垃圾分類分得再好,依然會給城市管理帶來很大壓力。”

“末端處理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焚燒供能上,而應通過科技創新和佈局高端科技産業鏈,實現垃圾末端處理的‘循環經濟’‘循環生態’‘循環科學’,建立高附加值、高能源利用率、綠色環保的垃圾處理科學産業體系。”上海政協委員姜雪峰建議。

上海人大代表童上高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快研究完善濕垃圾處理規範,提升末端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能力,鼓勵更多市場力量參與垃圾的循環利用,讓垃圾真正成為一種資源。(記者鄭鈞天、仇逸、郭敬丹、杜康、滕佳妮、黃安琪)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