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補齊扶貧短板,攻堅深度貧困——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

2020-06-11 07:1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5月,隨著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跨過貧困線,見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歷史承諾。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發表的《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重要文章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各地發展水平有差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階段的工作也應各有側重。

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如何補齊深度貧困地區短板,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和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查弱項 補短板

拿下最後的“山頭”,攻下最後的“堡壘”

【案例】今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涼山州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的84戶貧困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群體,陸續搬進了位於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從此,他們走出了“懸崖村”,走向了新天地。5月14日,剛入住新房的村民拉博帶著愛人去縣醫院做産檢了。縣醫院就在新家對面,不過是100多米的路程。生活這麼方便,這是以前住在山上的拉博想都不敢想的。

落差達800米的山崖、12段218級的藤梯、崎嶇險峻的道路……阿土列爾村,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上的村莊。如今,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離開了他們世代居住的村莊,涼山脫貧又啃下一塊“硬骨頭”。

行走在這個百年村莊裏,那些被歲月斫伐的痕跡隨處可見:那是“撒豆子”一樣散落山間的泥黃土房,是將村裏田間的油橄欖、青花椒吹得東倒西歪的山谷大風,是村民們世代在懸崖上下的跋涉,從一層層藤條木棒搓在一起的藤梯,到6000根鋼管焊入懸崖的2556級鋼梯……

像“懸崖村”這樣的搬遷,正在全國尚未“脫帽”的深度貧困地區進行著。大山深處,打贏脫貧攻堅戰正在進行最後的衝刺。

“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説起脫貧攻堅,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達久木甲信心堅定,“今年,我們將鎖定目標、背水一戰,堅決有力拿下最後的‘山頭’、攻下最後的‘堡壘’。”

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涼山州是我國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今年,這一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將完成最後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17.8萬名貧困群眾脫貧的任務。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目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截至2019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累計減少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0.6%。全國832個貧困縣已摘帽780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降至2%。

然而,啃下“硬骨頭”,實現脫貧攻堅由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目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沒有摘帽,2707個貧困村沒有出列。有9個省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10萬,9個地市州超過5萬,39個縣超過1萬,16個縣貧困發生率超過5%。‘三保障’突出問題雖然基本解決了,但穩定住、鞏固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國務院扶貧辦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們將做好對未摘帽縣村的掛牌督戰,在脫貧攻堅最後一年,努力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

促脫貧 防返貧

讓脫貧攻堅的質量更高、成色更亮

【案例】盛夏,江西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貧困戶華水林正在自家蔬菜大棚中忙碌著。2015年,華水林從村裏租了4.5畝的蔬菜大棚發展蔬果種植産業,當年就實現盈利。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貧困戶也紛紛加入到種植大棚蔬果的行列,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被大大激發出來。

在融合發展理念指引下,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旅遊串成“産業鏈”。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瑞金市在推進旅遊産業發展中,按照”以紅為主,以綠襯紅、紅綠融合”的發展思路,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不斷推進“旅遊+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鄉親們脫貧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造成新的壓力和挑戰,突出表現在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貧困戶生産經營受損,駐村幫扶工作受限,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扶貧項目復工復産延遲。

“脫貧人口中有的産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科技支撐乏力,有的銷售難、增産不增收問題開始顯現,有的就業受外部環境影響,穩崗壓力大,有的存在返貧風險,脫貧成果需要進一步鞏固。做好後續扶持工作任務更加艱巨。”國務院扶貧辦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全國各地在2019年摸排基礎上,新識別脫貧不穩定戶和有新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46.91萬,較去年摸排數凈增加19.16萬人。

增收的關鍵在就業扶貧——各地持續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各地紛紛“點對點”組織輸出勞動力,促進群眾穩定就業,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已超過去年。

截至5月31日,25個省份已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2750.7萬人,佔去年外出務工總數的100.79%。52個掛牌督戰縣2020年已外出務工273.42萬人,佔去年外出務工人數比例107.45%。

增收的根本在産業扶貧——發展扶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在産業扶貧中,各地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基地”的模式,完善帶貧益貧機制,全力提升産業扶貧的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程度,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有效推行“菜單式”幫扶,扎牢脫貧致富的産業根基。

增收的突破在消費扶貧——各地努力擴大扶貧産品的認定和銷售,並加強與東部地區和城市“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建設的結合,破解扶貧産品賣難問題。國務院扶貧辦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中西部22個省份已經認定52190個扶貧産品,涉及1532個縣和19223個供應商,全年可提供商品價值總量4606.82億元,銷售金額482.56億元。東部9省市消費扶貧金額70.77億元。

專家指出,防返貧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思想上要重視防返貧的問題,更需要在脫貧摘帽以後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能“扶上馬、送一程”,建立“防返貧、阻致貧”長效機制,才能確保貧困群眾脫貧不再掉隊。

謀長遠 蓄勢能

拓展貧困戶增收致富“新路子”

【案例】“自從村裏修建了‘星空木屋’,遊客明顯多了,沒想到我還能從中分紅。”在扶貧項目貧困戶分紅大會上,四川省什邡市紅白鎮柿子坪村2組貧困戶張雲群笑得合不攏嘴。為提升貧困戶的“造血”能力,“星空木屋”扶貧項目探索實行“黨支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以項目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實現了貧困群眾全員參與分紅。

“發展鄉村綠色産業是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的重要途徑,更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什邡市扶貧移民局局長劉天龍説,要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産、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貧困戶長效穩定增收。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

專家指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要以消除絕對貧困為新起點,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借鑒脫貧攻堅經驗,建立健全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推動脫貧摘帽地區走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

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升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是確保高質量脫貧、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建議,要根據貧困地區的優勢和特點選好致富産業,做好産業規劃,形成規模效益,並且要重視品牌打造,“一方面,依靠特色産業形成完備的上中下游産業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強地方品牌,提升産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

“不管是在脫貧攻堅中還是在疫情期間,農村電商在解決農産品‘賣難’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指出,近年來數字鄉村建設快速推進,但城鄉數字鴻溝依然較大。他建議,將農業農村新基建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數字鄉村建設。

“我們既要實現全部脫貧,又要阻斷致貧返貧,還要放眼長遠,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史秉銳説,一方面,要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指標,對重點人群做好重點監測,對因病致殘等缺乏勞動力的困難群眾做好政策兜底,鞏固好脫貧成果;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完善2020年後針對相對貧困地區的支持政策,增強政策的延續性和制度化,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確保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給這些地區預留出打造自身前進“引擎”的時間。(記者 李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