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城市“傷疤”變旅遊名片——內蒙古烏蘭浩特的綠色轉型

2020-08-26 16:3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6日電 題:城市“傷疤”變旅遊名片——內蒙古烏蘭浩特的綠色轉型

新華社記者 安路蒙、王靖

初秋時節,站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郊外的天駿山遠眺,美景盡收眼底:近處的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遊人如織,梯田式花海層層鋪開,礦坑“天池”清澈見底;遠處的城區映襯在藍天白雲下,樓房鱗次櫛比,街道平坦通暢。

近些年,作為內蒙古自治政府誕生地、素有“紅城”之稱的這座北方小城,下大力氣破解生態環境問題,推動革命老區轉型升級,崛起為一座生態宜居的綠色新城。

在天駿山生態修復及景觀建設項目施工現場,挖掘機、裝載車不停地穿梭,工人們正在平整坡地、鋪設路石。“目前部分礦坑已經修復完成,被打造成生態旅遊景點。去年7月向公眾開放後,很受遊客青睞。”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任建飛説。

20世紀以來,天駿山一直是烏蘭浩特市的重要採石點,長期開山炸石形成了12座廢棄礦坑,加上水土流失,造成山體裸露、植被覆蓋率低。“一颳風,塵土滿天飛,山坡上荒草叢生,大坑裏堆滿建築垃圾。”51歲的馮海文家住附近村莊,年輕時他就在山上拉石頭車。十幾年前,當地停止上山採石,但遺留下來的生態問題卻難以好轉。

2017年,烏蘭浩特市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借助轉型機遇,烏蘭浩特市以天駿山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生態修復治理,並推進旅遊融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社會優勢。

任建飛介紹,當地政府邀請國內知名設計院制定了生態修復與景觀建設規劃,總投資近20億元,打造佔地近400公頃的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如今,該項目A區建設已初具規模,綿延2000多米的馬頭形廊橋、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海、依山形成的清泉疊瀑等景觀,讓遊客一路“走馬觀花、遊山玩水”。

旅遊景區的打造離不開科學的生態修復。當地政府因地制宜修復廢棄礦坑,在原貌基礎上進行清理加固,並在礦坑中注水成潭,形成獨特的“天池”景觀;裸露山坡則被改造成梯田,種植了50多類植被,打造成多彩花海。“通過生態修復,礦坑變天池,荒坡變花海,城市傷疤變旅遊名片。”任建飛自豪地説。

生態好轉後,當地百姓開始吃上“旅遊飯”。“我一輩子沒離開天駿山,不過從以前的開山炸石,變成了現在的護山種樹。”馮海文説,村裏很多人都來景區務工、經營商鋪等。目前自己在景區物業公司上班,負責綠化澆水、清掃垃圾,月工資3000元。

市民幸福感也大大提升。52歲的市民崔先生説:“以前荒山野嶺的,沒人願意來。生態治理後,現在環境大變樣,我都來10多趟了,經常帶親戚朋友來這裡遊玩。”

天駿山生態修復是烏蘭浩特市推進生態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烏蘭浩特市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山體修復、河道修復、綠化提升等重點項目,不斷上演城市面貌的華麗變身。

在烏蘭哈達鎮稻花村的洮兒河畔,昔日垃圾遍地的沙坑,通過生態修復治理,變成了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神駿灣旅遊度假區。景區內有陽光沙灘、遊船碼頭、戲水項目,成為市民避暑的首選之地,刷爆朋友圈。遊客馬曉霞滿意地説:“聽説家鄉有個‘小三亞’,真是讓人驚喜,以後不用跑外地旅遊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烏蘭浩特市委書記馬煥龍表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紅城”已經成為烏蘭浩特市的城市新名片,優良的生態環境正轉化為後發優勢,為當地實現綠色轉型提供不竭動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