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六部委舉行新聞發佈會 介紹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有關情況

2020-09-28 11:51 來源: 發展改革委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9月27日下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水利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文物局,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新聞發佈會。發佈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主持,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長冷志明、文化和旅遊部政法司司長張永新、水利部河湖司副司長劉冬順、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萬軍、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辛瀘江共同出席,介紹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的有關情況,並就媒體關注的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總體思路、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進展、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重點措施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50余家境內新聞媒體60余名記者參加了本場發佈會。


新聞發佈會實錄

中宣部冷志明通報:

國家文化公園整體情況和要求

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確定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9年7月,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月,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指示謀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期間王滬寧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黃坤明、何立峰同志多次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建設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宣部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和沿線省份,克服疫情影響有力有序推進工作落實。

二、工作的總體情況。

根據建設方案,中宣部牽頭組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文旅部設立辦公室,中宣部宣教局會同發改委、文旅部有關司局共同做好日常工作,工作中我們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突出整體規劃設計,編制完成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四個建設實施方案,制定建設保護規劃,指導沿線省份編制完成分省份規劃建議稿。二是突出重點建設區帶動,發揮重點建設區典型示範輻射帶動作用。三是突出重大項目引領,重點安排2020年文化旅遊提升工程第二批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前協調指導地方上報16個標誌性項目,分別給予資金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做好各項工作。一要加強組織協調,儘快印發建設實施方案,並抓好貫徹落實。完成建設保護規劃,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二要加強規劃設計,突出項目謀劃儲備,做好與“十四五”規劃銜接,確保儘快完成規劃,推進重點建設區先行完成,其他相關省份按時完成建設任務。三要加強督促檢查,明確時間、進度、資源要求,突出問題導向,實行定期報告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狠抓落實,有效推進工作開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歐曉理通報: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有關情況

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文物局、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遊部分別編制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四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專項規劃,目前4個專項規劃和8個地方實施規劃已全部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經形成,也意味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其中,四個專項規劃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專項領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撐性指引。

一是以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為靈魂,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産全面系統保護的目標,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提出了強化文化遺産依法保護、加大文物監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護狀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系、增強遺産傳承弘揚能力、加強國際國內宣傳推廣等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二是以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為支撐,明確了大運河主要河段實現有水,適宜河段實現旅遊通航的目標,確定了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各河段河道管護重點,提出了改善水系資源條件、完善防護排澇保障功能、促進岸線保護和服務提升、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航運綠色發展、完善河道水系管護機制等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三是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為保障,明確了大運河沿線生態空間佈局和生態環境改善目標,將用水總量、水環境質量等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了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用途管制、建設綠色生態廊道、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強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積極防範環境污染風險、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等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四是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關鍵,明確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目標,將國家文化公園展示、資源開發、品牌標識等作為重點,提出了推出文化藝術精品力作、推進文化遺産和旅遊融合發展、提升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和系列品牌、促進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單個地方實施規劃是各地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具體實施依據,既遵循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基本要求,對規劃綱要、建設方案和四個專項規劃的主要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又立足地方實際突出地方特點,明確了各地的發展定位、空間佈局、建設目標、主要任務。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各地各部門進一步凝練和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推動系統性遺産保護,謀劃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共建共治共享。

答記者問

中國水利報記者:

實現京杭大運河的河道有水對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請問水利部對於實現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是什麼?

水利部河湖司副司長 劉冬順:

實現京杭大運河河道有水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支撐,水利部高度重視,在編制完成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保護規劃基礎上,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大運河實現有水的方案。京杭大運河的現狀,黃河以南段常年有水,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目前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的滄州城區段和天津西青城區段現狀是基本常年有水。南運河的其他河段,小運河目前基本處於乾涸狀態。

針對現狀,基本思路是統籌本地水、城鎮再生水、南水北調和引黃等工程調水,著力解決京杭大運河水源問題。同時多措並舉,改善大運河水資源條件。一是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強化大運河沿線地區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二是遠近結合,推動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健全水資源優化調度配置體系。三是加快沿線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具體措施分兩步考慮,近期,通過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供水、為運河調水、引黃補水等途徑,補充南運河河北段、小運河等河段的生態取水。遠期,結合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解決南運河河北段小運河的有水問題。

中國文物報記者:

請問國家文物局,關於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具有哪些突出特點?

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 辛瀘江:

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有三個特點:一是突出保護優先的原則,也是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規劃提出開展資源調查、提升保護層級、推動保護立法、落實屬地責任、強化規劃體系等一系列保護要求,明確全面強化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能力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任務,並根據大運河遺産類型豐富多彩的特點,如水工遺存、革命文物、工業遺産、農業遺産等,提出了分級分類保護利用措施。二是規劃強化傳承,提出了以水工遺存等重要大運河文物等各類文化遺産為主體,要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通過實施重要文物的保護修繕,展示和環境整治項目,建立一批大運河考古遺址公園、專題博物館,並通過國家遺産線路串聯六大文化高地,打造代表性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店,實現遺産保護、文化教育、觀光、休閒娛樂、科研攻關的有機結合。三是規劃強調不僅僅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本體保護好,還要與大運河沿線特色景觀風貌保護相結合,切實維護遺産本體的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規劃裏提出,要將大運河周邊景觀風貌作為保護對象,納入保護範圍,明確各地在保護區劃內對景觀風貌管控提出嚴格要求,細化相關開發建設活動的分類管理規定,並加強監管,對於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時管控、整治。

紅星新聞記者:

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思路和重點規劃是什麼?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 萬軍:

生態環境是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利用的重要基礎,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大運河文化帶主軸為重點,著力推進生態功能系統恢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山青水秀綠色宜居的美麗運河,規劃設置了強化生態空間保護和用途管制,建設綠色廊道、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強化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及防範環境風險、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等方面的重點任務。

其中,在強化生態空間保護和用途管制方面,針對大運河有水河段兩岸一公里濱河生態空間、兩公里以內的核心監控區實施差異化的保護管理政策,引導大運河沿線的城市産業佈局優化調整,推動形成區域綠色發展的新格局。在維護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系統性方面,明確了推進濱河生態屏障、濱水生態空間、公共綠地和景觀廊道建設以及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等任務,整體推進大運河的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在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方面,規劃覆蓋了林草、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和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預防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在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與環境風險防範,此外規劃立足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需要,將強化源頭預防、加強生態環境的監測評估與管理、加強生態環境執法機制與能力建設等,作為下一步大運河文化帶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方向。

中國文化報記者:

推進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文化和旅遊部政法司司長 張永新:

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內在要求,中辦、國辦大運河文化保護利用傳承規劃綱要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等方面都特別強調要著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我理解推進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産、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400余項,這些是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是大運河文化的獨特標識,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深厚根基。要充分發揮旅遊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推廣作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是沿線八省市文化産業位居全國前列,日益成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以融合發展為導向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有利於提升大運河旅遊獨特內涵,彰顯大運河獨特魅力,使文化繁榮和旅遊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佈局,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有利於促進沿線區域創新協同發展。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組成,全長近3200公里,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徵,沿線交通路網密集,産業體系完備,各類資源豐富。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為抓手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將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形成更加有效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為實現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提供示範和樣板。

中國新聞社記者: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現在的進展是什麼情況?

歐曉理:

根據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在著力推進江蘇重點建設區率先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推動加快各項任務落地。工作的進展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一個工作機制。經國務院同意成立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聯席會議機制一體統籌推進。

二是謀劃了一批重大項目。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編制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方案,圍繞“館”“址”“園”“岸”“遺”“段”“品”“神”等八個方面謀劃了一批重點項目,並區分國家級和省級,安排了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適當補助。

三是保護文化遺産。會同國家文物局推動浙江省率先推進大運河立法進程,起草形成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並指導山東省啟動大運河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法律問題研究,委託江蘇省建設省級大運河文化遺産監測管理平臺,目前已完成沿線6個城市遺産監測預警平臺運行情況的調研。

四是推動通水通航。建立了由水利部、交通運輸部、河北省共同牽頭的工作專班,專題研究推進大運河黃河以北段實現全線有水和適宜河段旅遊通航問題,目前通惠河、北運河等主要河段已基本實現有水,並正在積極推動北運河綜合治理和旅遊通航。

五是強化空間管制。由自然資源部牽頭指導沿線各省市專門研究生態空間管控的具體措施,天津市率先制定實施了大運河天津段核心監控區空間管控細則,沿線其他省市參照制定相關的管控措施。

六是創作文藝作品。會同中宣部、文旅部、廣電總局開展大運河專題文藝作品創作和申報工作。目前各地已創作完成作品318件,正在創作232件,計劃創作148件。

中國經濟信息社記者:

北運河現在的旅遊通航情況如何?遇到哪些障礙和困難?下一步有哪些針對性的對策和方案?

劉冬順:

我介紹一下目前京杭大運河通航的現狀。目前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現狀是通航的,除了江南運河浙江段外,其他都已經達到二級、三級航道的標準。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南運河、小運河由於水資源短缺,近期無法實現旅遊通航。北運河部分河段具備優先實現旅遊通航條件。

關於北運河旅遊通航安排,按照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利用綱要和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規劃安排,近期要實現北運河分段旅遊通航,遠期爭取實現全線旅遊通航。目前按照省部際聯席會議的要求,水利部、交通運輸部正會同京津冀三省市抓緊研究制定北運河旅遊通航總體方案,目前已經形成了徵求意見稿。關於北運河旅遊通航存在的突出困難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跨河沿河建築礙航問題,使得目前現狀的北運河只能滿足分段旅遊通航要求,不能滿足全線旅遊通航要求。據初步統計,北運河干流現有跨河鐵路、公路橋約66座,其中38座屬於礙航建築物,有攔河閘壩水工建築物14座,除了新北關閘是船閘以外,其他的13座都沒有預留通航設施。第二個方面,北運河的水資源量及其季節性分佈現狀,難以滿足北運河全線通航水量的需求,航運水源仍然呈現緊缺狀態。

關於實現北運河旅遊通航的基本思路。按照生態安全、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段施策的基本原則,通過流域水資源統一調配和沿線水利工程聯合調度,滿足旅遊通航水量需求。通過合理確定旅遊通航標準,開展航道、河道綜合整治,改造礙航橋梁、閘壩,建設旅遊通航基礎設施等綜合措施,逐步實現北運河全線旅遊通航的目標。

北京日報記者:

如何凸顯文物資源特點和特色,將大運河打造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辛瀘江:

為了全面落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總體工作要求,我們將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大運河文化遺産展示水平。通過建設統一規範的大運河文化遺産標識展示系統,切實提高現場展示水平,建設好一批大運河考古遺址公園,形成大運河專題博物館體系,推進國家遺産線路建設,全面提升傳承利用水平。

二是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專題宣傳。充分發揮揚州、杭州等大運河沿線關鍵節點城市的平臺作用,依託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國際古籍遺址日、國際博物館日、世界水日和重要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價值保護理念管理要求宣傳推廣活動。同時積極推動和大運河遺産有關的出版物,包括音像製品的研發推廣,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産進教材、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

三是加強大運河相關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我們將繼續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國際古籍遺址理事會的合作,推動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古籍遺址保護協會專業機構和國際遺産組織聯合開展大運河等活態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保護行動,研究傳播大運河遺産保護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經驗、中國精神和中國故事。同時,鼓勵推動國內外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開展深度交流,推進一批高水平的大運河文化遺産國際合作項目,並將充分發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在華設立的二級機構作用,開展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專題培訓等作用,促進人才隊伍的建設壯大。

中國改革報記者:

請問文旅部,關於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現在還有哪些重點考慮?

張永新: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辦國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于近日印發實施。規劃共8章18節,著力體現兩辦綱要關於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建設的總體部署,緊扣資源融合、産業融合、服務融合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是落實綱要的一個重要專項規劃,也是文化和旅遊部組建以來出臺的第一個關於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對於推進“十四五”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我們在制定規劃時重點把握了三個方面要求:一是主要思路、重點任務與綱要保持一致,突出了綱要關於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本要求。二是注重體現近兩年各地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有效路徑。三是統籌考慮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關於文旅融合的具體要求融入規劃思路、佈局、任務和舉措。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資源開發、品牌標識等作為重點予以體現,將一系列標誌性項目納入規劃,確保規劃上下銜接,並且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可操作性。

規劃提出,推進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總體思路是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融合,不斷提高沿線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重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資源轉化。大運河沿線資源富集,文化遺産形態多樣,價值深厚,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規劃提出,在有效保護各類文化遺産資源的基礎上推進文物、非物質文化活化利用,促進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結合沿線實際強調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發展沿區旅行、博物館旅遊等,鼓勵開發文博創意産品,打造非遺主題精品線路,在沿線建設集傳承、體驗、旅遊能功能于一體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推進大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鄉村旅遊、全域旅遊相結合,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二是加強産業帶動。培育文化和旅遊融合新業態、新産品,産業融合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規劃提出,加強對沿線産業發展的指導和協調,推動建立多層次的産業協作機制,推動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旅遊演藝、特色民宿等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數字文旅新型業態,豐富體現大運河文化的優質文旅産品供給,同步提升住宿、餐飲、購物等相關業態要素水平和服務品質,打造運河城市、運河産品、運河節慶等品牌體系。

三是加強服務提升。服務融合是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規劃提出,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提質升級、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營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遊新空間。結合“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有關考慮,強調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沿線縣級公共文化設施功能,開展公共文化機構和旅遊文化中心功能融合試點,沿線交通樞紐建設一批遊客服務中心、集散中心,推進數字文化智慧旅遊項目。

四是加強藝術弘揚。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對於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具有引領作用。規劃提出,要圍繞講好大運河故事,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藝術資源,鼓勵開展舞臺藝術、影視劇、紀錄片、網絡文藝等創作推出一批展現大運河文化的優秀文藝作品,發揮旅遊對優秀文藝作品的傳播推廣作用,促進文藝和旅遊融合發展,為人們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

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對重點任務重點項目進行跟蹤評估,協調解決有關問題,有序推進試點和示範工作,努力形成部省合作、部門聯動,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努力做出積極貢獻。

總臺央廣記者:

如何正確理解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間的關係?如何統籌處理好這兩個方面的工作?

萬軍: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適應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的智慧結晶,如何理解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與文化帶建設的關係十分重要。首先是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內容,這是必須統籌推進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支撐。同時,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需要有先進的文化尤其是生態文化的引領來轉變我們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於如何統籌推進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大運河文化建設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生態環境保護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空間上是統籌控制的。規劃將文化保護對象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明確提出嚴格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産河段和遺産點的空間形態,將大運河文物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嚴格控制大運河沿線地區景區景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以及特色小鎮等周邊的生態空間佔用。

第二,大力弘揚生態文化。規劃要求,挖掘提煉展示大運河沿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理念和智慧,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推廣,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體驗和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動員全社會各界積極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三,積極推進生態和文化交融。規劃提出,以歷史文脈、地域文化、生態休閒為內涵,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的功能多元化、景觀生態化建設,以大運河現有的水道為骨架,打造濱海沿線綠道,增設大運河歷史文化價值展示設施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體驗設施,構建連續貫通的生態休閒景觀長廊。

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記者:

剛才介紹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共建共治共享,請問發展改革委,關於重大項目建設有哪些具體措施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歐曉理:

大運河的建設涉及到方方面面,沿線涉及到很多省(區、市),實際建設內容很廣泛,建設任務也很重,所以我們提出來大運河的建設要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比如説,各地在謀劃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的時候,都謀劃了非常多的項目,他們都希望預算內投資給予支持。但是,大家知道預算內投資的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支持的時候明確了一個原則,就是要重點支持標誌性工程,其他的有些由省裏支持,有些要主要靠社會力量參與。從這個角度考慮,各個項目特點不一、重點不同,都是很好的項目,卻苦於缺少資金,而很多金融機構、基金等正愁找不到好項目。我們準備多做一些這方面工作,通過搭建一些平臺把不同方面需求聚集起來,大家進行對接,共同推進項目建設。

同時,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一些項目是有很好的回報的,除了有公益性的一面,還是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的,對於這樣的一些項目可以通過地方債、企業債等方式想辦法籌措一些資金。當然,這些建設項目都要符合中央頂層設計的要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