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創新厚積薄發

2020-10-03 07:5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十三五”期間,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創新資源投入、科技活動産出、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45.1萬億元,是2015年的2倍;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到22398億元,是2015年的2.28倍,提前完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目標;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比2015年提升4.2個百分點。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將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與動力轉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投入:規模優勢顯現

説起“十三五”期間中國的科技創新,真是碩果纍纍。量子衛星首發成功、首艘國産航母下水、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落成啟用、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北斗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細細數來,近5年間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持續投入厚積薄發的成果。

“‘十三五’期間,借助豐富的場景、數據和産業化優勢,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取得令全球矚目的成績,一大批人工智慧企業快速成長起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認為,這是基於我國多年的持續研發投入,以及學術界、産業界持續努力的結果。

李修全介紹,我國從1986年設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之初,就把智慧計算機系統、智慧機器人和智慧信息處理等列為重點支持的方向。1997年起,把智慧信息處理、智慧控制等列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我國編制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作出了統一規劃和系統部署。

“正是因為這些年持續不斷的投入,中國在人工智慧引領的世界新一輪科技變革的起步階段同步跟進,沒有掉隊。”李修全表示,“十四五”將是人工智慧技術加速突破的關鍵期,也是中國加快補齊短板,發揮優勢,加速人工智慧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機遇期。

獲得投入的不只是人工智慧。“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投入快速增長,規模優勢顯著。2019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達到10717.4億元,是2015年的1.53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從2015年的2.06%提高至2019年的2.23%,已超過歐盟平均水平。

人才是第一資源。長期和大量的投入也讓我國科技人才隊伍逐步成長壯大。“十三五”期間,我國逐步由人口大國向科技人力資源大國邁進。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5年的375.9萬人年,增長到2018年的438.1萬人年,2019年將達到461萬人年,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佔全球研發人員總量的比重超過30%。

産出:科技改變世界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國強有一個夢想:用可降解可食用的生物塑料PHA,取代會造成“白色污染”的石油基塑料。從1994年回國至今,他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發酵,將陳化糧甚至廚余垃圾這些有機質轉化成生物塑料,並將之稱作“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

近5年,他的技術成功應用於工業生産,已進入收穫期,離夢想越來越近。此前的工業生物技術,高耗能、高耗水、設備投資巨大、工藝複雜。陳國強團隊從自然界篩選出兩種嗜鹽細菌,成功開發了以耐鹽細菌發酵生産生物塑料PHA的“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

“這項技術目前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它節能、節水、可連續生産、工藝設備簡單,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使我國生物製造産品競爭力大幅增強。”陳國強説,目前研發團隊已獲得授權專利40項,該技術已經在數家公司實現大規模生産,得到的各種PHA材料已經應用於醫療組織工程、功能材料、農膜、纖維以及3D打印,使我國成為國際PHA領域學術和産業最發達的國家以及醫學應用研究最多的國家。

像“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這樣致力於改變世界的科技成果,正在中國大量涌現。

“十三五”期間,我國知識創造能力顯著增強,專利産出穩步提高,逐步由專利大國向專利強國轉變。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由2015年的26.3萬件增長到2019年的36.1萬件,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提前完成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2019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5.9萬件,是2015年的2倍,躍居世界第一位。

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尋求主動,就必須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之路。“十三五”期間,中國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機制,釋放創新潛能,讓科技成果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有不少優秀的創新型企業在此過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信達生物制藥集團就是其中之一,這家創建於2011年的企業,目標是“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

“我在信達生物負責臨床研發,過去的5年是信達生物快速發展的5年,實現了多個從無到有。我們從2016年開啟創新藥的臨床研究,目前已經有3款單克隆抗體藥上市。”信達生物醫學科學與戰略腫瘤部副總裁周輝告訴記者。

生物藥尤其是單克隆抗體藥,一直是我國在制藥領域的瓶頸。單抗藥物治療因其靶向、低毒、療效好,被廣泛應用在腫瘤、自身免疫病等領域,但是其開發成本高、難度大,對研發公司的技術、資金都有極高的要求。近年來,一批中國生物制藥企業闖入這個領域,成績斐然,“十三五”期間已有多款國産單抗藥獲批上市。

信達生物開發的腫瘤治療新藥達伯舒就是一種單抗藥,已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這是唯一納入國家醫保的單克隆抗體藥。進入醫保後提高了腫瘤患者的藥物可及性,讓患者能享受到最新的科技進步成果。”周輝説,信達生物一直致力於創新藥品研發,目前已經建起具有23個臨床階段産品的産品鏈。“展望‘十四五’,我期待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獲得更大發展,信達生物一定會作出自己的貢獻。”(記者 佘惠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孟鐘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