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水清民富縣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河南淅川走出綠色發展路

2020-10-21 16: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10月21日電 題:水清民富縣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河南淅川走出綠色發展路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深度貧困縣,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近年積極踐行“兩山理論”,貫徹“生態立縣”戰略,堅持“短、中、長”三線産業結合,努力探索水清與民富雙贏的脫貧攻堅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2019年1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境內的丹江口水庫庫區景色(2019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保水質:“壯士斷腕”式治污

秋日裏,行駛在淅川丹江口水庫岸邊,心情怡然。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境內的丹江口水庫庫區景色(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淅川,因水得名,因水而興。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地,丹江口水庫庫容290.5億立方米,其中近5成在淅川境內。

一池清水來之不易。自1959年至今,淅川先後動遷近40萬人。2012年起,淅川關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企業,600多家規模養殖場和5萬多個養魚網箱被拆。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境內的丹江口水庫庫區景色(2017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壯士斷腕”式治污後,淅川下崗工人一度達1.9萬人,縣財政每年收入減少2.8億元。

但是,保水質,僅靠“拆”“關”還不夠,淅川縣還摸索出了“建、管、種、轉”的路子:全縣17個鄉鎮街道和150個中心村建設了污水處理廠點;設立數千人的庫區清漂管護隊伍,建立多個水質監測站點;連續多年植樹造林;出臺政策,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開展面源污染治理,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境內的丹江口水庫景色(2019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6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量持續增長,水質穩定達標,丹江口水庫109項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Ⅱ類標準,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Ⅰ類標準。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老城鎮杏李種植基地(2019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促脫貧: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

水變綠了,山變青了,生態環境好了,如何將其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老城鎮,秧田村的杏李樹冒出了毛茸茸的嫩芽(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脫貧攻堅戰伊始,淅川著眼打造綠色産業,確立了‘短、中、長’三線産業結合的綠色發展思路:“短線”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中線”種植軟籽石榴、大櫻桃、薄殼核桃等經濟林果;“長線”則圍繞山、水、生態發展鄉村旅遊。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工人在福森藥業制藥車間內忙碌(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西簧鄉梅池村有幾十年的香菇種植歷史,由於地處深山物流不通,群眾仍然過著窮日子。如今,借助“互聯網+”機遇,一朵朵肉厚圓整的香菇遠銷海外,為村民撐起了“致富傘”。

九重鎮張河村距離陶岔渠首只有幾公里,曾以種植辣椒聞名,但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後,土壤出現板結。2014年,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協調引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軟籽石榴種植,每畝産值達1.5萬元。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淅減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汽車上的減振器(2016年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位於縣城西北30公里的毛堂鄉銀杏樹溝村,曾是一個“無村部、無廣播、無手機信號,喝雨水、走泥路、住土房”的深度貧困村。2017年後,這裡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合作開發的“羋月山”牌礦泉水上市,村裏面貌煥然一新。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軟籽石榴基地(2019年1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如今,淅川重點打造的“淅有山川”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軟籽石榴、杏李、大閘蟹、小龍蝦等眾多生態農産品走向全國市場。旅遊從業人員超過30000人,農家樂和特色民宿500多家,輻射帶動160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軟籽石榴基地的工作人員在採摘石榴(2019年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謀發展:生態理念融入工業轉型

“把生態當成産業來經營,原始化的資源可變成經濟化的資産。工業是立縣之本,也應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實現工業經濟生態化。”淅川縣縣長楊紅忠説。

冶煉、化工等曾是淅川的優勢産業,為了實現經濟生態化,淅川大力調整工業結構,聚焦汽車零部件和農副産品加工産業集群,扶持擴大綠色環保企業規模。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倉房鎮,遊客從一個農家賓館前走過(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淅川縣豐源化工廠過去效益很好,關停後,在各方幫助下,成立了天一減振器公司,成功轉型為一家綠色環保的中高端汽車減振器生産企業。

“一庫清水倒逼我們向科技要效益,拉長産業鏈,發展環保産業。”福森集團董事長曹長城説。通過新建多條國內先進的生産線,福森藥業成為國內劑型較全、生産規模較大的制藥企業之一。在福森集團帶動下,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成為丹江口水庫岸邊的富民産業。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蹬鎮大閘蟹養殖基地(8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伴著一渠清水淙淙流過,一批無污染、高科技的現代企業在淅川紮下了根。今年,當地行業領軍企業淅減公司年産5萬隻軌道交通減震器項目竣工投産;福森藥業藥品生産線擴建及技術提升項目主體車間已完成70%;聚焦食品深加工業,飲料、香菇醬加工等10余個項目正在快速推進。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工作人員從丹江口水庫中取水,供遊客品嘗(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踐證明,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路子走對了,要堅定地走下去,開闢水清民富縣強新境界。”縣委書記盧捍衛説。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江口水庫邊,人們在荒山上植樹(2015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巡察設備運轉狀況(2015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簧鄉梅池村,村民在冷庫內分揀採摘的新鮮香菇(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村民在金銀花種植基地將採摘的金銀花交給收購企業(2016年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遊客在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內觀賞移民搬遷照片(2019年1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