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四亂”突出到生態修復 黃河漸成中原“綠飄帶”

2020-10-31 14:5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10月31日電 題:從“四亂”突出到生態修復 黃河漸成中原“綠飄帶”

新華社記者 王丁、李鵬、牛少傑


這是9月12日拍攝的小浪底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今秋,新華社記者歷時近一個月,沿黃河河南段騎行數百公里,感受“母親河”生態之變:依法護河,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陳年積弊被一舉清理。沿黃各地生態廊道建設如火如荼,黃河母親梳洗舊顏,披上“綠裳”。

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加快落地。中原大地上,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綠底”長卷正徐徐展開。


這是9月20日在黃河河南省開封段黑崗口附近拍攝的黃河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清理“四亂” “母親河”擺脫喧囂

落日斜照,秋寒陡生。開封市黑崗口黃河險工觀測臺附近的大堤上,散完步的郝勇踱著步子,走下河堤。

“變化太大了。”55歲的郝勇是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水稻鄉南北堤社區主任。南北堤社區離黃河大堤很近,總喜歡到黃河邊走走的他,提起現在的黃河,語氣裏都洋溢著喜悅。


這是8月1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拍攝的二廣高速吉利黃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喜悅來自“清凈”。“以前,河裏有搞餐飲的、捕魚的,還有抽沙船和快艇,灘裏有取土的、挖沙的。沒想到一兩年,就從亂哄哄變清凈了。”郝勇説。

群眾感受到“清凈”的背後,是河南省肅清黃河“四亂”,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的“鐵腕”。2018年,河南發起“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行動,2019年大規模實施。以郝勇所在的開封市為例,截至今年9月底,開封市已先後清理整治黃河“四亂”問題342個。


這是9月9日拍攝的河南省三門峽市百里黃河生態廊道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沒有“清凈”的黃河,就沒有千萬群眾的安居樂業。黃河開封段的變化正是河南省“鐵腕”持續推進黃河“清四亂”的一個縮影。來自河南省水利廳的數據顯示,2019年8月黃河“清四亂”進入大規模實施後,河南僅5個月就新排查整改“四亂”問題158個;今年4月下旬,河南開展“清四亂”殲滅戰,截至9月15日,累計新發現問題565個,整治解決561個。

黃河“四亂”積弊已久,快速“清亂”離不開制度創新。為根除“四亂”頑疾,河南探索出“河長+檢察長”攜手護河的新路。


白天鵝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上空飛翔(2019年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法律高懸,今年7月16日,鄭州市中牟縣人民檢察院收到縣河長辦移交的線索,反映該縣一段黃河大堤內存在大量建築垃圾。檢察部門快速核查後,立即向當地鄉鎮政府發出檢察建議,建議清除垃圾並恢復生態地貌。8月4日,治理工作結束,當地政府、河長辦和檢察院聯合驗收。


這是9月9日拍攝的河南省三門峽市百里黃河生態廊道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在“河長+檢察長”制度推動下,一大批黃河生態破壞案件被查處。2019年以來,河南省黃河流域檢察機關共批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277件402人,提起公訴723件1225人,監督公安機關立案34件41人;受理黃河流域公益訴訟問題線索886件,立案502件。其中,檢察機關自行摸排417件,立案371件。

今年9月15日,鋻於“河長+檢察長”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河南省將“河長+檢察長”制改革全面推向全省和轄內所有河流。


白天鵝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內棲息(2019年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築起“綠廊” “生態河”重現中原

兩岸河灘水草豐茂,觀景臺、濕地、廊道依次鋪開,千畝葵花和“母親河”交相輝映……這是記者今秋在河南三門峽市黃河岸邊騎行時看到的一幕。

三門峽是黃河進入中原的首個地級市,黃河上建起的第一座大壩就位於該市,但三門峽還是個煤、鋁、黃金等礦産豐富的資源性城市。曾經,在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蹺蹺板”上,開發“高高在上”。


這是9月12日在河南濟源拍攝的“黃河三峽”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2019年9月,國家提出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高質量發展護航的生態保護,開始在“蹺蹺板”的那頭躥升,三門峽市“百里黃河生態廊道”規劃出爐。

據三門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海龍介紹,廊道規劃總長度約200公里,未來將建成沿黃108公里綠網,修復21.6萬畝濕地,形成50萬畝高標準農田。記者在黃河三門峽段看到的美景,正是在“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中催生的。


這是9月19日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範區橋北鄉鹽店莊村拍攝的桃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黃河三門峽段的生態改善只是黃河河南段生態之變的一例側影。今年3月12日,河南省規劃的沿黃生態廊道示範工程集中開工。工程包括具有生態涵養、濕地保護、田園風光、高效農業等功能的沿黃生態廊道建設項目18個,國土綠化面積24.7萬畝,建設生態廊道373.83公里,投資額170.85億元。

從黃河流入河南的第一站三門峽,到黃河“豆腐腰”“地上懸河”所在的鄭州、開封,再到流出河南的濮陽市,記者沿途看到,沿黃生態修復和廊道建設如火如荼,短短半年多時間,各地廊道建設已初具規模,“母親河”的“綠裳”漸漸織密。


這是9月12日在河南濟源拍攝的“黃河三峽”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綠色的回歸,使黃河為中原大地繫上一條“綠飄帶”。感知變化的,除了沿黃群眾,還有各種野生動物。在黃河三門峽段,每年10月,大批的白天鵝都會準時從蒙古國和西伯利亞地區飛來越冬,今年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

“十多年前,白天鵝的數量一度減少到只有幾百隻。”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管理處負責人董帥偉説,環境改善後,去年在黃河濕地保護區監測到的白天鵝已達一萬多只,“今年來得更早,也比去年同期更多。”


這是9月11日拍攝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黃河變綠,也讓許多“生態流亡”多年、難得一見的珍稀動物重新回到“母親河”的懷抱。據河南多個沿黃地市的動物保護部門介紹,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開始在洛陽、三門峽等地的濕地被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也在孟津黃河濕地頻頻現身,最多時達到68隻。


9月10日,遊客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岸邊的油葵園內遊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綠色打底 沿黃髮展增添新動力

從“清四亂”到“築綠廊”,持續的生態修復,喚起了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同時也為中原大地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漸成中原“綠飄帶”的黃河,也為中原大地高質量發展打下厚基礎,注入新動力,鋪上新底色,帶來新機遇。


這是9月19日在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拍攝的陳橋東湖濕地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文旅産業率先捕捉到商機。隨著黃河生態持續向好,親近“母親河”的遊客越來越多。記者沿黃騎行,遇到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從文化遺跡到生態廊道,再到小浪底等水利工程,都是他們“打卡”的熱門地。

基於黃河深厚的文化、生態稟賦,河南省委省政府圍繞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級黃河文化旅遊帶。


這是9月18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拍攝的花園口旅遊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高新技術産業也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悄然佈局。依託沿黃生態改善帶來的優美環境,河南各地開始因勢利導佈局高新産業,希望在“綠色”中讓沿黃經濟發展“脫胎換骨”。

9月15日,總用地面積約16.4平方公里的鄭州中原科技城正式奠基,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鄭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鄭州市調整用地佈局、開發強度和用地性質,以減少數百億元土地出讓收入為代價,目的就是打造一個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動機、中原地區科技創新策源地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這是9月18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旅遊區附近拍攝的黃河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其他沿黃城市也紛紛行動。緊鄰黃河、因黃河氾濫而形成“城摞城”奇觀的古都開封,也開始謀劃提升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等産業支撐能力,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集群;三門峽市則在持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推動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産業發展的同時,加快推進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等産業落地。


這是8月1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拍攝的洛陽黃河公路大橋(左)和二廣高速吉利黃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不斷落實,新舊動能轉換成果開始顯現。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數據顯示,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上半年河南數字經濟、智慧製造等新興産業仍然快速發展,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2%、3.9%。


這是9月18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旅遊區附近拍攝的黃河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