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市場主體發展營造更好營商環境

2020-11-17 11:37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20年9月11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會議主題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總結近年來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經驗,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任務。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導性、針對性、操作性強,重點突出,緊緊圍繞“六保”“六穩”任務,聚焦“保住上億市場主體”目標進行安排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工作舉措,對進一步提升我國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推動一些行之有效的惠企措施制度化。近年來,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大量惠企政策。總體上看,這些政策有效緩解了企業特別是廣大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但同時,部分政策在落地過程中遭遇堵點,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地方財政減收,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有心無力;部分惠企政策操作性不強,落實不到位、不精準;中央下達的一些助企資金被層層截留、挪作他用,等等。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不少市場主體生産經營更加困難,甚至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面對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任務,出臺了更大規模的助企紓困政策。為了真正讓“真金白銀”落入市場主體腰包,同時保證基層政府的基本運轉,國務院建立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直達機制。截至9月底,今年新增2萬億元財政資金中,應下達地方的1.7萬億元,已有1.57萬億元下達到市縣使用單位,有效補充地方財力,保證了減稅降費落實到位。減稅降費與直達機制的有效結合,成為宏觀政策與“放管服”改革政策相結合取得良好效果的一個成功案例。同時,不少市場主體擔憂直達機製作為一種臨時性的制度安排,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是否還會持續。針對這一問題,《方案》在充分總結直達機制經驗基礎上,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優化完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功能,督促各地區加強直達資金日常監控,確保資金落實到位、規範使用”,並探索推動相關舉措制度化、常態化,讓那些遭遇市場嚴冬的企業能夠持續感受到政府助企紓困政策的溫暖。

二是注重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服務市場主體效能。市場主體數以億計,什麼樣的市場主體最需要政府幫助,並不是一個容易識別的問題。過去,政府的幫扶政策,往往只有少數企業知道,這樣的“幫扶”非但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會造成新的市場不公,甚至會滋生出一些尋租腐敗問題。近年來,以大數據、雲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疫情最為嚴重的那段時間,信息技術作為政府精準服務企業的有效手段,實踐效果得到充分驗證。例如,一些地方通過運用稅收等大數據信息,分行業、分類別、分項目建立優惠政策落實臺賬及數據清冊,全面摸清本地區企業享受優惠政策情況,讓優惠政策“精準定位”企業。在今年的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充分肯定了信息技術在推進疫情精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出借助大數據篩選等辦法,“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方案》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注重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在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方面的推廣應用。《方案》提出“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甄別符合條件的納稅人、繳費人,精準推送優惠政策信息”等具體舉措,推動政務服務向更精準、更高效、更普惠方向邁進。

三是以清單化方式進一步明確政府行為邊界。當前,政府對市場主體正常生産經營活動的不適當干預仍較為普遍。一些地方和部門隨意設定涉企行政許可事項,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審批項目,這些審批項目並沒有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而取消,變成了事實上的長期審批。一些取消和下放的審批權限“含金量”不夠高,一些地方用“合併同類項”的方法把不重要的審批事項取消,而保留那些對自己有利的審批事項。還有一些地方和部門打著備案、規劃、評審、目錄等幌子搞變相審批。行政許可事項“明減暗增”“前減後增”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這些年簡政放權改革確實取得了很大成效,另一方面,不少市場主體仍然反映獲得感不強。針對這一問題,《方案》明確提出,編制公佈中央層面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和行政備案事項清單,制定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農業、文化市場等領域行政執法事項目錄清單。這一舉措,有利於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

四是以包容審慎監管理念對待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目前,在網絡購物、快遞配送、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等新興經濟領域,大量市場主體不斷涌現。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電視電話會議上所指出的,在新增市場主體中,許多是之前想不到的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他們由小到大、由點及面發展壯大,正在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産生活方式。在這些新興經濟剛出現時,當時各種聲音議論紛紛。針對新興經濟暴露出的不少問題與矛盾,甚至有人主張取締了之。面對“成長中的煩惱”,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不把“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以包容審慎監管的理念對待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正是得益於這一理念,新興經濟才能在我國蓬勃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大新引擎。以電子商務為例,2019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4.81萬億元,網上零售額10.63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000萬人。此外,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在交通出行、家政服務、健康服務、教育培訓、現代農業、先進製造等行業也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方案》充分體現了對“三新”經濟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的理念,提出“2021年底前制定出臺對新産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的指導意見。探索開展‘沙盒監管’、觸髮式監管等包容審慎監管試點”,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三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王昌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