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

2020-12-03 20:35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時間:2020年12月03日 10:00
  地點: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
  主持人: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
  出席人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劉貴芹,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余先亭
  內容: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劉樂 攝)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 續梅: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又和各位見面了,我們今天要召開的是教育2020“收官”系列的第二場新聞發佈會,要向各位介紹“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等工作的有關進展情況。很高興今天我們請來了五位司局長為大家重磅發佈。他們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岩司長,科學技術司雷朝滋司長,社會科學司劉貴芹司長,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洪大用司長,還有思想政治工作司余先亭副司長。下面首先請吳岩司長介紹“十三五”高等教育發展情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吳岩:

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十三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扭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歷史性躍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

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二是高等教育多樣化不斷發展。研究型、應用型等各類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三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實力不斷增強。持續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服務能力、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第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

可以概括為七大成績。一是“以本為本”深入人心。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會議,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二是價值塑造融入專業教育。召開全國高校課程思政工作視頻會議,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三是制定頒布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年發佈我國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覆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5.6萬餘個專業點。四是專業認證質量實現國際實質等效。2016年,中國工程教育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2020年,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認定通過。實施一流專業“雙萬計劃”,公佈4054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推進專業認證全覆蓋。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

主要體現在“四新”建設方面。一是新工科全面深化。推進實施“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佈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産業學院、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等,以組織模式創新帶動工程教育全方位深層次變革。二是新醫科融合發展。將醫學教育定位於“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將醫學發展理念拓展為預防、診療和康養,服務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三是新農科高位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説,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全國高等農林教育以“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為抓手,全面推進以“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為核心的新農科建設。四是新文科佈局未來。發佈《新文科建設宣言》,開設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四個中國系列大講堂,培養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四新”建設交織融合,引領發展,已成為走進新時代的新教改、贏得新時代的新質量、領跑新時代的新體系。

五是課程建設水平全面提升。一流課程“雙萬計劃”遴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118門,涵蓋了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虛擬倣真和社會實踐五類“金課”,全面示範帶動高校本科課程建設。六是拔尖人才培養進入2.0時代。在17個基礎學科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首批佈局104個基地,為提升國家硬實力儲備戰略人才。七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全面展開。連續舉辦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577萬大學生參賽。引領帶動高校人才培養範式變革,推動形成新的人才培養觀和新的質量標準。

第四,高等教育學習革命全面推進。

有四個標誌。一是召開中國慕課大會和世界慕課大會。2019年召開中國慕課大會,下星期我們將召開世界慕課大會,連續召開兩個慕課大會,發佈中國慕課大會北京宣言和世界慕課大會北京宣言,發起成立首個世界慕課聯盟,推動在線教育發展。二是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上線慕課數量增至3.2萬門,學習人數達4.9億人次,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人數1.4億人次。推出“愛課程”“學堂在線”等在線教學英文版國際平臺,形成慕課建設的中國方案、中國標準。三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開展慕課應用等培訓班6萬餘次,培訓老師超過462萬人次,教師的教學理念、模式、技術、方法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四是學習革命推動高等教育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有高校全部實施在線教學,108萬教師開出課程合計1719萬門次,在線學習學生共計35億人次,改變了高等學校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態”,形成了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的教育新形態。

下一步,我們將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著力推進高等學校質量文化建設,加快構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努力開創高等教育提質創新發展的新局面。謝謝各位。

續梅:

謝謝吳岩司長,下面請洪大用司長介紹“十三五”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有關情況。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 洪大用:

記者朋友們,大家早上好!“十三五”期間,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取得新成效。

首先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深化。

第一,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重要指標。“十三五”規劃提出,期末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今年將達到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達到60%左右,目前已經超過了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

第二,勝利召開新中國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孫春蘭副總理出席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並作重要講話。陳寶生部長作出工作部署。會後,及時印發了“1+4”系列政策文件,啟動了“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十大專項行動”,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加快推進。

第三,持續強化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一是加快推進分類培養,學術學位突出科教融合,著力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學位突出産教融合,著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二是持續加強課程建設,發佈指導文件和《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課程1500多門、300余萬字,為研究生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提供精細化支持服務。三是深入開展“學位擠水”行動,印發《關於進一步嚴格規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保障體系。

第四,切實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先後印發《關於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明確導師指導行為底線,把不準的事項説清楚,旗幟鮮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構建國家典型示範、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2019年我國共有研究生導師46萬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萬人,其中,45歲以下導師增加約4.5萬人。

第五,著力探索關鍵緊缺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瞄準“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啟動了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核科學等核心技術緊缺博士人才自主培養專項。實施了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推進20所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應急管理”二級學科,培養碩士、博士人才。

第二方面,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和改革更加有力。

第一,全面深化學位授權審核改革。一是堅持標準先行、質量為要,組織開展了第12批學位授權審核,新增了28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9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697個博士學位點,2133個碩士學位點。二是啟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改革,目前已經批准32所高校自主審核增列學位點。三是加強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2015年以來,全國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銷1663個博士碩士點,增列了1046個博士碩士點。

第二,系統推進專業學位發展。印發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加強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開展工程專業學位類別對應調整,將工程專業學位類別調整為電子信息等8個專業學位類別。

第三,完成首輪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全國12877個學位授權點完成自評,抽評學位授權點2292個,8個學位授權點抽評結果為“不合格”並撤銷學位授權,33個學位授權點為“限期整改”並暫停招生。

第四,佈局啟動學科專業調整改革。研究制定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指導意見,推動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學科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研製《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對交叉學科設置、學位授權、學位授予、質量保障提供規範化的制度安排。

第三方面,“雙一流”建設全面啟動、紮實推進。

第一,完善建設政策及管理體系。一是政策體系日趨完備。依據建設總體方案,先後印發建設實施辦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監測指標體系等,即將印發建設成效評價辦法。二是遴選“雙一流”建設高校,並開展全覆蓋式的建設調研,進行個性化指導。三是舉辦“雙一流”建設專題研修班,提升建設單位的管理能力。四是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密切協同,地方政府統籌支持,形成“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地方高水平大學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第二,階段性建設目標總體實現。建設高校準確把握“雙一流”建設戰略定位,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治理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堅持引育並舉,加強隊伍建設,創新策源功能顯著增強;服務國家需求,學科佈局更加優化;支持分類發展,學科優勢特色逐漸突出;鼓勵潛心科研,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堅持開放合作,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這些為深入推進第二輪建設奠定了紮實基礎。我們充分認識到,“雙一流”建設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程,未來依然任重道遠,需要堅定教育自信,保持頭腦清醒,增強戰略定力,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續梅:

謝謝洪大用司長,下面請雷朝滋司長介紹“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的有關進展情況。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 雷朝滋:

各位記者朋友好。“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堅持原創引領,服務國家發展,高校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一是高校科技創新基礎更加雄厚。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建立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佔比超過40%,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016到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到7820億元。理工農醫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3.5萬人年增長到28.9萬人年,增幅達到23%。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和“關鍵領域自主創新五五行動”,立項建設了14個前沿科學中心和11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完善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基地平臺佈局,推動建設“三縱一橫”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體系,有效支撐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現。清華大學首次成功觀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世界物理科學前沿領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學研發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絞吸疏浚裝備,實現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式發展。

三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現新跨越。

深入實施高等學校服務國家戰略行動,推進高校主動肩負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和擔當,高校科技服務經濟社會和國家重大戰略能力的顯著提升。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會服務為産業升級以及高鐵、核電、光伏、數控、高壓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十三五”以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2016-2019年,高校服務産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橫向科研經費總額超過2100億元。2019年,全國高校簽訂技術轉讓合同1.3萬項,較2016年增長45.1%;合同總金額67.5億元,較2016年增長34.3%。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教育部組織高校快速響應,重點圍繞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等方面開展緊急攻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共研製出44款檢測試劑盒,獲國內認證17款、國外認證41款,國內外銷售超億份。抗體藥物、蛋白重組疫苗、減毒流感載體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是高校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縱深推進。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不斷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在機構運行管理、科研管理、科研經費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政策導向,激發內生動力,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高校持續創新能力。深化科技評價改革,以提升高校專利質量和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扭轉高校評價導向;以作風學風、科研誠信建設等文件落地落實為抓手,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切實推動作風學風轉變。科技體制改革聯動效應逐漸彰顯,高校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

五是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再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高校深層次國際合作廣泛開展,更多高校積極開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進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優勢學科、技術領域開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培育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山大學“天琴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全球地球深部探測計劃”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進一步凝聚國際共識,為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六是科教融合效益倍增。

支持高校科研人員提升專業知識水平、跟蹤學科前沿動態,將最新科研成果寫入教材、融入課堂、傳給學生。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將科學精神、創新思維、科研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在參與研討式教學、參加科學研究過程中主動學習、自主創新。《2019年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參與過教師科研課題,65.0%的研究生參與過企業委託科研項目,20.9%的研究生獨立在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十三五”期間,高校科研支撐了2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十四五”是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高校科技工作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深化改革,持續提升高校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為服務新發展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續梅:

謝謝雷朝滋司長,現在我們請劉貴芹司長介紹“十三五”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有關情況。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 劉貴芹:

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各大媒體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持續關注和宣傳報道。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下,全國高校思政課戰線以前所未有的奮進姿態,在思路、實施、教材、教法、機制、環境等方面持續創新,取得顯著成效,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第一,思政課改革創新發生格局性變化。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在中國共産黨近百年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政課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殷切關懷。在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十三五”規劃勝利收官之年,《求是》發表了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的主要部分,強調“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為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這五年,黨中央、國務院,中辦、國辦相繼印發關於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文件,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出臺部門規章和文件,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四梁八柱”基本定型。2017到2020年,教育部開展了思政課“教學質量年”“教師隊伍建設創優行動”“改革創新先行試點”等系列年度專項工作。地方黨委主要負責同志、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走進思政課堂聽課講課成為一種“時尚”,形成了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第二,思政課主題主線更加旗幟鮮明。

五年來,我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貫穿融入各門思政課,指導推動37所全國重點馬院所在高校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製作推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配套課件,點擊下載量超過1800多萬次。2019年創新設立思政課教師“週末理論大講堂”,邀請權威專家及時導學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在《求是》發表重要文章50余篇,累計培訓200多萬人次。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2020年6月,一項第三方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取得突出成效,98.3%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能夠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第三,思政課教師隊伍規模和能力素質快速提升。

截至2020年11月,登記在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總數為106411人,比2015年增加44290人,首次突破10萬人大關。“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均增長率達14.4%,其中專職教師由2015年的43353人增加到71749人,增幅為65.5%。

按照思政課教師“六個要”標準,加大培養培訓力度。開通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輪訓班相關課程進行封閉式直播,實現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同步接受國家級示範培訓。

構建起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2018年起首次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實施“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後備人才培養專項計劃”,累計增加博、碩士招生指標6070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點數量在各學科當中名列前茅,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碩博在校生總規模超過62000人。

第四,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條件保障更加有力。

“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直接投入達4.7億元。中宣部、教育部建設37所全國重點馬院,支持經費1.1億元。教育部累計向高校思政課建設投入專項經費近1.5億元。國家社科基金已累計設立思政課研究專項302項,支持經費6000余萬元。

從今年起,教育部新設立1億元“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重點開展思政課教學重點難點問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等研究和建設,正在組織申報的“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虛擬倣真體驗教學中心、教學創新中心等項目,引起廣泛關注。

第五,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2017年,教育部組織200余位專家赴全國2500多所高校聽課調研3000堂思政課,帶動各地組織專家聽課調研思政課10000多堂,完成了新中國思政課建設史上首次“地毯式”大調研,凸顯了“大抓課堂”的教學導向。

2019年,開展“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樹立思政課改革創新“八個統一”的評價導向,全國思政課教師在線觀摩。今年3月初會同人民網舉辦“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吸引5027.8萬人次進入直播間,總訪問量達到1.25億人次。一項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2020年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超過90%,比2015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改革創新政策體系健全完善、教師隊伍規模迅速壯大、教書育人能力素質顯著增強、物質保障條件大幅加強、課程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更好發揮了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劉貴芹司長。下面我們請余先亭副司長介紹“十三五”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發展的有關情況。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 余先亭:

各位記者朋友好,下面我著重從三個方面介紹“十三五”期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發展情況。

第一,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遵循。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十分關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以來在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政會、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多次作出重要講話,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方面,作出系列重要論述。

“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綱領性文件,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教育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對高校思政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制度安排,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第二,著力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舉措。

一是強化思想引領,紮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組織編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常態化開展“網絡巡禮、校園巡講”活動。

二是匯聚各方合力,會同中組部、中宣部深化地方黨政領導幹部上講臺。2019年,會同國資委開展“國企領導上講臺、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幫助學生了解國情、黨情、世情和社情,聯合中宣部等七部委開展“奮鬥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工作,形成校內校外育人工作聯動的長效機制。

三是聚焦重點難點,深入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持續推動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實施“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創優行動”,推動黨建和思政工作納入“雙一流”建設、政治巡視、領導班子考核、幹部述職評議等,切實把“軟指標”變成“硬約束”。

四是營造良好氛圍,舉辦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傳播網絡正能量,開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主題社會實踐,開展“青春告白祖國”工作,匯聚形成“千校萬場大告白”的生動局面。

五是紮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工作。以戰時狀態、戰時思維、戰時方法、戰時機制,全力做好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確保組織生活不斷線、立德樹人不停擺、服務關愛不缺席、陣地管理不放鬆。

第三,持續鞏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高校黨的政治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更加有力。高校普遍修訂黨委全委會、常委會、校長辦公會等制度,規範院係黨組織會、黨政聯席會決策制度,強化對學術組織、群團組織的政治領導。

二是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顯著提升。開展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兩批共培育創建黨建工作示範高校20個、標桿院係199個、樣板支部1655個,輻射帶動黨支部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整體提升。

三是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得到保證。將發展大學生黨員工作納入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指導高校普遍採取“兩級黨校、三次培訓”等方式,抓好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有力促進了發展黨員好中選好、優中選優。

思想政治工作呈現新氣象。

一是“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出臺《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著力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全面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在8個省區市、25所高校、92個院係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

二是形勢政策教育更精準。組織開展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推動黨政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領導上講臺,引導學生堅定正確政治立場。

三是主題教育活動更深入。組織全國高校開展系列主題暑期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幹。

四是網上文化活動更活躍。舉辦大學生網絡文化節、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等活動,已連續多年有千余所高校、數十萬師生參與,創作作品累計上百萬件。連續7年開展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競賽,培育知網、懂網的校園好網民。

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余先亭副司長,五位司長的介紹就到這裡,下面進入答問環節,看看各位記者朋友們有沒有問題。

總臺央視記者:

剛剛吳司長提到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普及化新階段,請問這個階段有什麼樣的特徵?另外,五中全會提出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那麼我們高等教育該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上發力?

吳岩:

謝謝你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有什麼特點。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四個主要特徵。

一是多樣化的特徵。這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之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特別是進入普及化以後的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發展類型,是要從原先的高度同質化同構化轉向多樣化。也就是説,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學校,一個維度來辦大學,必須把“金字塔”變成“五指山”,把一個高峰變成多個高峰。

二是學習化的特徵。進入普及化以後,特別是跟現在高等教育的“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疊加在一起來看,高等教育學習化的特徵非常顯著,大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不僅在校內,也可以在課堂之外,可以在學校之外。我們經常説,大學的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形成了我們説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三是個性化的特徵。與多樣化相對應的是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個性化教育將成為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特徵,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幫助每一個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是現代化的特徵。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高等教育規模成倍增加,每一所高等學校都從原先的小舢板、小輪船變成了現在的巨型航空母艦,所以怎麼引導這艘航空母艦、怎麼管理這艘航空母艦,就要求我們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大學的各層領導和高等教育各級領導,要把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管理作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不斷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

第二個問題,我們高等教育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以後,怎麼把握高質量發展,必須抓好四大質量。

一是抓好根本質量。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質量、核心質量,是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點,因此,我們必須要抓好這個根本質量。

二是要抓好整體質量。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整體發展。當前中國高等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東中西部要整體發展,要做好中部和西部的高等教育振興發展。前一段時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我們要在這個《意見》的指導下,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和經濟生活共贏發展。

三是抓好服務質量。我們經常講,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質量要小邏輯服從大邏輯,高校自身的發展要服務、服從於國家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的能力如何,要由社會的貢獻度來衡量。所以,高等教育的服務質量就是要提升國家經濟的硬實力、文化的軟實力、影響的巧實力和戰略的銳實力,大學要在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國之戰略重器的作用。

四是抓好成熟質量。當中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應該説,我們在整體上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部分領域進入到無人區。怎麼讓中國高等教育行穩致遠,能夠走得穩、跑得快、飛得高,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質量。我們經常講,穿別人的鞋不一定合自己的腳,用別人的理論不一定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中國的高等教育要有一個自己的發展理論,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成熟的標誌。所以我們要抓好四個質量,根本質量、整體質量、服務質量和成熟質量。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

我們近期了解到高校的科技工作提出了轉學風和提質量的攻堅行動,請問這個攻堅行動的背景有哪些?我們具體有哪些實施的措施?

雷朝滋:

謝謝記者朋友。教育部實施“轉學風、提質量”的攻堅行動,主要出於三方面考慮。一是時代背景。大家知道,黨的十九大作出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判斷,特別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高質量發展,與“富起來”時代相比,“強起來”的時代,國家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要求科技創新産出更多的原創性、引領性成果,從跟跑為主轉到並跑,甚至在部分領域實現領跑。

二是落實中央的新指示、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以來對科技創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對學風、作風建設,對提升創新質量和貢獻,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明確強調科技創新要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提升質量。

三是高等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前面已經介紹了,高校科技創新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支撐和貢獻,但是對標新時代的新需求,對標黨中央的新要求,對標人民群眾的新期望,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任務的要求,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所以,在以上三個方面考慮的基礎上,教育部黨組為了落實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決定實施“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高校科技工作要“換思路、換打法”,實現轉段升級。我們主要從思想認識、政策措施、項目實施這三個方面進行引導。轉學風就是要打造新時代新階段高校新的創新文化,樹立高校科技工作者新的價值追求,樹立新的價值觀。我們要推動高等學校科技工作轉型發展,從數量積累轉向質量提升。

措施有六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引領的力度,講好科學家報國故事,對師生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對學生加強學術規範訓練,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回歸科學研究的初心,腳踏實地、潛心學問,消除學術泡沫,自覺抵制急功近利。我們希望真正做到基礎研究要真有發現,加強“從0到1”的研究,技術創新要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要真有效果。二是進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樹立正確的政策導向。教育部出臺了《關於提升高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這兩個文件就是我們今年高校科技工作的一號文、二號文。提高專利質量就是要擠專利水分、擠專利泡沫,目的是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專利轉化率。破除SCI至上,重要的是要打造新的創新文化和價值追求,特別是要破除唯數量、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基礎研究真有發現,應用研究真有解決問題,倡導潛心學問、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態文化。

三是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誠信建設,健全科研誠信機制,強化紅線意識,對學術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高壓態勢,對查實的嚴肅處理,絕不姑息。要加強對科學道德、學術不端、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建設,持續推進高校學風建設“三落實、三公開”。四是進一步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攻關,繼續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和“關鍵領域自主創新五五行動”,推進前沿科學中心和集成攻關大平臺建設。繼續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推進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強化高校與行業産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支撐行業産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我們在基地平臺建設方面,要求高等學校要堅持按照物理空間實、創新團隊實、目標任務實、政策保障實等要求進行實體化建設。在項目方面,我們希望高等學校今後要要求科研人員做到不要什麼好幹就幹什麼,什麼容易幹就幹什麼,什麼容易出成果就做什麼,因為那樣做會造成數字好看,但實際支撐不足。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科研平臺、科研團隊的實體化建設,通過科研人員的潛心學問、紮實工作,實現創新質量效果實。

五是進一步提升成果轉化率。這個我剛才介紹了,就不再細介紹了。六是進一步優化管理提升服務效能,繼續推進高校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抓好相關改革試點,尊重創新規律,健全優化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謝謝大家!

光明日報記者:

剛才劉司長介紹了“十三五”期間高校思政課建設成績斐然,請問“十四五”期間,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標是什麼?教育部準備出臺哪些新的舉措?

劉貴芹:

非常感謝《光明日報》近年來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大力度、有特色的報道。“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3•18”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動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具體來講,我們要幹三件大事。

第一抓深首要。也就是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進一步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高校思政課課程群建設,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三進”,打牢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

第二抓全學段。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

第三抓強重點。這個重點有三個,一是要格局“大”起來,也就是説,要鞏固和發展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大格局。二是隊伍“強”起來,在加快配齊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基礎之上,按照“六個要”的標準,建成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教書育人的素質和能力。三是水平“提”上來。持續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適時啟動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質量提升工程,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課的質量和水平,更好發揮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作用。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剛剛洪司長提到幾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已經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研究生教育指標,其中提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已經達到了290萬人,今年也將達到300萬人。與此同時,我們知道今年擴大了研究生招生規模,今年可能比去年增加了18.9萬人。請問目前研究生教育培養能力和承載能力如何?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樣才能加強對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呢?謝謝。

洪大用: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今年以來,受國內外特殊形勢的影響,根據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需要,碩士研究生的擴招力度是比較大的。這在一方面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機會,同時,少數高校也確實出現了研究生教學生活資源比較緊張的情況,對培養質量提升帶來了一些挑戰。從培養的角度講,教育部將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全面提升培養能力,確保擴招後的培養質量。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確保供給精準。今年制定擴招計劃的時候,重點向關鍵急需的學科傾斜,向專業學位傾斜,向中西部地區的培養單位傾斜。下一步,我們還要結合今年正在開展的學位授權工作,在確保質量的條件下,向中西部地區、向專業學位、向關鍵學科進一步傾斜,增加學位授權點,擴大我們的人才培養能力。

二是擴容硬體設施。按照中央領導的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正在會同相關部委,爭取多方支持,積極籌措資源,強化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研究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

三是強化導師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加強導師崗位管理、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等文件,對導師作出規範性要求,加強導師培訓,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全方位地提升導師指導水平和能力。

四是完善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我們發佈了《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為研究生課程設置、講授和學習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推進國家産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工作,重點依託産教融合型企業和産教融合型城市,著力建設一批産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提升我們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

五是全方位加強質量監管。認真落實我們已經出臺的相關文件,壓實培養單位的主體責任,培育質量文化,明確導師、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完善研究生資格考試、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加強學風建設,落實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總之,我們在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要做到研究生教育的供給精準、硬體擴容、導師提質、教學創新、監管到位,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不下降,持續有提升,實現我們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謝謝記者的提問。

科技日報記者:

我們知道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想問一下,在組織推動和加強高校基礎研究方面,下一步有哪些舉措?謝謝。

雷朝滋:

謝謝科技日報對高校科技工作的關注。從國家創新力量的組成情況來看,高等學校在基礎研究方面是主力軍,從一定程度上講,高等學校肩負了基礎研究的國家使命。

2018、2019年這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每年只有一項,都是高等學校牽頭獲得。2018年是清華大學的薛其坤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19年是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發現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

為了推動高等學校的基礎研究,教育部著眼于建設科技強國的需要,在基礎研究方面採取兩手抓。一方面大力推進自由探索,充分發揮高等學校自由寬鬆、人才濟濟、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特別是發揮源源不斷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創新生力軍的優勢,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體制機制。進入新時代後,按照中央的要求,自由探索要提高質量、提升層次。另一方面是加強有組織科研,在一些關乎現代化國家建設、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關鍵學科領域,我們要有組織地進行佈局。

這裡面有幾個措施:一是2018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在“雙一流”學科裏佈局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基礎研究短板,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建成高校基礎研究領域的大團隊、大平臺,成為國家基礎研究的戰略力量。目前已經佈局了十四個前沿科學中心,包括腦科學、量子科學、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二是按照中央的部署,積極推進在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戰略重組,提升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層次和規模,真正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現在在高等學校建設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佔全國總數的60%。

三是牽頭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研究走到今天,沒有手段的突破、條件的突破,原始性創新是非常艱難的,所以我們必須在研究手段、研究條件上下功夫,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現在在高校牽頭建設的1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部開工建設,我們將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依託,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四是加強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創新能力建設,加強基礎學科重點領域的前瞻佈局,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數學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學中心,打造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地。五是要積極推進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六是要提升高校開展基礎研究的條件能力,要建設一批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和科技資源平臺等。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

我注意到,教育部公佈了給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回復,表示將徹底扭轉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能否具體介紹一下這方面我們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本科人才培養?謝謝。

吳岩:

2018年6月,新時代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教育部持續開展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行動,採取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久久為功的方式,大力推進“三抓”“三促”。

第一,抓領導、促管。讓學校的領導高度重視本科教育,在管理制度上讓它嚴起來。第二,抓教師,促教。讓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精力、教學水平強起來、高起來。第三,抓學生,促學。讓學生忙起來,嚴把畢業生出口質量關。通過這“三抓”“三促”,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實實在在提起來了、實實在在地強起來了、實實在在地高起來了。

可喜的是,通過近三年努力,全國各地各高校都形成了“三抓”“三促”的高度共識,各個學校、各個地方都有硬招、實招、高招、妙招。

舉例來説,第一,抓專業,專業建設是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我們在專業建設方面,實施了一流專業的建設工程,即我們説的“金專”。第二,抓課程,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我們實施一流課程的建設工程,狠抓金課,淘汰水課。第三,抓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素質,讓學生忙學習、忙創新創業、忙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通過這些舉措,應該説現在的高校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發生了格局意義的變化。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就是要讓過去一部分學生天天打遊戲、天天睡大覺、天天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們通過全面取消清考制度,讓學生的畢業關難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讓他們不僅僅是這個時代的主人,還將成長為未來發展的建設者。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現在本科教育的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謝謝。

續梅:

我看記者朋友們也沒有問題了,我們的時間也不早了。答問環節就到這裡,下周將繼續組織“收官”系列的新聞發佈會,也歡迎記者朋友們來參加。今天的發佈會就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孟鐘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