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重慶渝北:深化農村“三變”改革 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2021-03-05 15:5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月4日拍攝的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經過改造後的一個居民點(無人機照片)。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3月4日,村民在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的現代化果園內採摘當日要銷售的鮮果。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3月4日,村民在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的現代化果園內採摘當日要銷售的鮮果。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3月4日,村民在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的現代化果園內採摘當日要銷售的鮮果。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3月4日,在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的現代化果園內,村民駕駛小型農機運送採摘的鮮果(無人機照片)。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通過宜機化(適宜機械化)改造後的現代化果園(3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3月4日,在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的現代化果園內,村民駕駛小型農機運送採摘的鮮果。

近年來,重慶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土地資源,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如今,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2000多畝,種植晚熟柑橘1800畝,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村集體和當地村民的收入都實現了穩步增長,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了信心。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0011.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