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如期實現“碳中和”具備良好基礎

2021-03-18 07:5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碳中和”相關目標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之一在於,其涉及面廣、影響深刻,勢必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變化,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技術革新、氣候政策等方面都要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另一個原因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現行的碳排放規模、行業結構、資源能源結構都意味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並非易事。與世界主要碳排放國家相比,未來將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作為一項影響重大的戰略決策和選擇,我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好高騖遠。它是在權衡目前我國國情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基礎上,綜合評價目標實現的各項基礎上才作出的戰略選擇。綜合各方麵條件看,我國具備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良好基礎。

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經濟基礎。“碳中和”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而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是有代價的,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支撐。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邁上百萬億元臺階,今後我國將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相關技術的支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基礎。綠色、新能源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強大裝備製造能力與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産業鏈優勢。2019年我國水能、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佔世界比重分別達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別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僅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産業,目前我國生産和市場規模世界第一,並已實現全産業鏈國産化。可以説,在未來堪稱以人工智慧、互聯網、清潔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我國已做好準備,很多領域還處於領先地位。

碳減排取得的成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經驗基礎。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重點行業能效提升,碳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單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總量增速變緩。2019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別下降18.2%、48.1%,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同時,我國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斷下降。2019年全國光伏發電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陸上風電降低了39%,已經形成對煤電的價格競爭優勢,並進入平價上網階段;海上風電成本也持續下降。另外,我國的綠化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碳匯能力不斷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至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年均凈增193.7萬公頃,居全球首位,是緊隨其後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體制優勢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社會基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形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社會認同。過去多年碳減排工作取得的成效,讓社會普遍認識到碳減排與經濟增長並不是相悖的,不會阻礙經濟增長,“碳中和”會推動清潔技術更快發展,由此帶來清潔能源成本進一步下降,推動清潔能源價格下降。三是體制優勢。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大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 劉滿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