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2021-04-09 08:0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糧食安全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牽掛的大事。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糧食生産實現“十七連豐”基礎上,抓好糧食和農業生産意義格外重大。

“要不是及時發現,現在看到的就不是麥田了。”站在山東省桓臺縣新城鎮西賈村的一條田埂上,看著綠油油的麥苗,新城鎮鎮長李洪波頗為欣慰。

去年底的一天,西賈村黨支部書記郝保國打來電話:“有村民正在耕地裏建糧倉。”李洪波隨即趕往現場。糧倉是種糧大戶郝子坤建的,為方便自家糧食存放,他動了這個心思。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郝子坤選擇了主動拆除。

“這得益於‘田長制’。”李洪波的另一個頭銜,是一級“田長”。在桓臺,縣長是“總田長”,鎮長、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小組組長分別擔任一、二、三級“田長”,確保每一塊耕地都有守護人。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産能,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各類違法亂佔耕地行為。”“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健全耕地數量和質量監測監管機制,規範佔補平衡,統籌利用撂荒地……“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全面落實糧食播種面積,為在高起點上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雨後的田間路,頗為泥濘。走了不到一里地,便見一個魚塘邊堆放著建築材料。

這裡是江西省都昌縣汪墩鄉排門村的地界。10多天前,承包魚塘的村民在塘邊動工建設一座簡易房,打算用來看護魚塘。1.1畝耕地,被佔用面積40多平方米,本以為沒人看得出來,可剛一動工,鄉村幹部就找上了門。

“違法佔用耕地,必須拆除!”第二天一早,機械設備進場,拆除違建。

“從發現到制止,再到整改,也就兩三天。”都昌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吳園福説,能夠快速發現和處置,得益於兩公里外一座鐵塔上的監控設備。

去年,都昌縣自然資源局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合作,在遍佈全縣的鐵塔上安裝了117套監控設備,並開發建設智慧資源監管平臺,實現了包括耕地在內的自然資源全域在線視頻監控、大數據比對、自動預警。

“一些侵佔耕地的行為隱蔽性強。”江西省九江市自然資源局執法支隊副支隊長龔明生介紹,智慧資源監管平臺解決了發現難、取證難等問題,“過去都昌縣一年發生侵佔自然資源案件近300起,去年不到100起。”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守好耕地紅線,嚴保嚴管是關鍵。

在湖北省沙洋縣李市鎮彭嶺村,70歲的羅德明現在每週都要到田間地頭走上一圈。“誰敢違法動耕地,先問問我們答不答應。”他是彭嶺村農民耕地保護協會會員。

彭嶺村土地肥沃。10年前,當地一家企業想在村裏建廠,惜地如金的村民們不僅沒讓出耕地,還順勢成立了耕地保護協會,一直堅持至今。協會由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村幹部組成,平時開展政策宣傳,發現侵佔耕地的苗頭及時上報處置。

如今,耕地保護協會的經驗得到複製推廣。“耕地保護必須增強全民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不能依靠自然資源部門單打獨鬥。”江西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蔡建平説。

從去年10月開始,山東省濱州市在全市範圍內推進“田長制”管理體系,共設立“田長”5410名。其中,一級“田長”由各縣(市、區)長、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擔任,二級“田長”由各鄉(鎮)長、街道辦事處主任擔任,三級“田長”由各村(居)主要幹部擔任,實現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管理。山東省出臺《關於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的意見》,要求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日常管護機制,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積極性,做到“誰的地誰來管”,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確保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

從利用“互聯網+”對耕地實施智慧化監測管理,到試行“田長制”等耕地保護新模式,各地在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上下功夫,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安徽省堅持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把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分解落實到縣(市、區)、鄉鎮,落實到地塊。全省耕地面積8828.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7393萬畝,連續2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十三五”期間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保護比例由38.75%上升到55.28%。

持續穩定糧食播種面積

“明年這時候,再請你們來看油菜花。”

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鎮李臺村,村黨支部書記鄧早堂指著一片新平整的耕地,熱情地發出邀請。

這600多畝土地的經營權,2017年被流轉給仙桃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用來種植苗木。村集體因此每年有4萬元收入,數十名村民實現了就近務工增收。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産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産,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一般耕地應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産品及飼草飼料生産。

“我們堅決整改,迅速開展復墾工作,從冬到春一直緊盯和跟進。”仙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王保國説,600多畝地如今已重新流轉給種糧大戶,“既確保了糧食生産,又保障了村民利益。”

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産,堅決防止“非糧化”,各地都在持續發力。

陜西省把防止耕地“非糧化”作為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産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考核指標權重。

“過去對耕地資源的監管主要是關注違法建設,現在則更多著眼于制止‘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湖北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焦陽説。

各地還採取有效措施,統籌利用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産。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日前出臺規定:對10畝以上集中連片撂荒地,要落實鄉鎮長包片責任制,引導復耕復種;對1年以上撂荒地,由鄉鎮政府向農戶發放復耕提醒書;對長期撂荒的停止發放補貼,待復耕復種後重新納入補貼範圍。

為從源頭減少土地撂荒現象,四川省遂寧市對因外出務工或經商造成土地撂荒的,要求其限期復耕,不能復耕的須書面委託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土地流轉合作社代耕或統一流轉。目前,遂寧市已有數十支專業代耕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遂寧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張羽介紹,今年遂寧市將全面消除公路沿線的撂荒地。

在江西省進賢縣三陽集鄉北坑村,油菜花開得正艷。村黨支部書記吳國文面龐白凈,看上去不像種田人。“去年之前,我確實不種田。”吳國文説,村裏在外務工經商的人多,多年不種田的人為數不少。2019年摸底排查,全村無人耕種或僅種一季的耕地有300多畝。

去年,在縣鄉兩級黨委和政府支持下,吳國文和村文書吳柱平帶頭耕種。村組幹部挨家挨戶徵求意見,與無耕種意願的村民簽訂耕地流轉協議。“一開始,村民都説我們會虧本。結果年底一算賬,不光沒虧,還賺了五六萬元。有了好收成,現如今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已經有種糧大戶上門商量流轉的事。”

在進賢縣,通過套種輪種、村幹部帶頭種植、大戶流轉等方式,撂荒地已基本清零。

四川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金華介紹,聚焦“只增不減”目標,四川今年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分解下達糧食面積、産量指標,鞏固提升撂荒地整治成果,力爭全省糧食播種面積擴大到9500萬畝,比去年增加31.1萬畝。

更加重視耕地質量建設和生態改善

春回黑土地。常亞賓走進大田,留下一個個淺淺的足印,“你瞅這地多暄、多黑!”

常亞賓是吉林省農安縣亞賓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站在田邊,只見去年覆蓋的秸稈層已顯稀疏,黝黑的土層泛出,在陽光下愈顯油光锃亮。

今年,合作社流轉耕地170公頃,託管耕地560公頃,計劃全部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的基礎上免耕播種。“秸稈全量還田,每公頃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節約成本600余元,增産糧食500多公斤。”常亞賓説。

3月初,吉林省出臺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0年,黑土地保護面積達到6200萬畝,耕地質量比“十三五”初期提高1個等級,實現黑土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鳳春介紹,在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的同時,因地制宜推廣應用深耕、深翻等耕作技術,“計劃投入財政資金11.2億元,用於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松等34項糧食生産主推技術,切實保護好黑土地。”

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各地在注重耕地數量管控的同時,更加重視質量提升和生態改善,著力強化農田生態保護,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

內蒙古自治區有序開展鹽鹼化耕地改良,推進耕地輪作制度常態化,推廣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等綜合措施,提升糧食生産能力。去年,自治區財政投入2.48億元,在鹽鹼地比較集中的5個旗縣實施鹽鹼化耕地改良示範項目,為全區1585.3萬畝鹽鹼地的改良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示範樣板。

黑龍江省北大荒集團擁有4000多萬畝黑土耕地,具備超過4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近年來通過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三減”行動,促進綠色優質農業發展,更好地保護黑土地。去年,北大荒集團落實農業“三減”示範面積1592萬畝,化肥和農藥用量分別比上年減少30585噸、669噸,秸稈還田利用率超過95%。

“今年,全省稻油輪作面積將增至200萬畝,既有助於培肥地力,也有助於保障國家油料安全。”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副處長張瓊華介紹,近年來,湖北大力推廣稻油輪作、稻蝦共養等生産模式,切實改善耕地質量。

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2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22厘米以上,耕地內在質量和産出能力明顯提升。

在距成都市一小時車程的四川省廣漢市,連方成片的萬畝糧田裏,小麥已經開始抽穗,遠遠望去如同一片綠海。

近兩年,四川省級財政累計安排1.3億元用於耕地質量調查監測和等級評價,建成耕地質量監測點1010個、調查點1萬個,耕地質量穩步提高。

剛從廣漢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崗位上退下來,王少華見證了川西平原農業發展的點滴變化。“看這麥子,長得多好!好地産好糧。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中國人的飯碗就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記者 卞民德 朱磊 張文;記者 肖家鑫、王永戰、李家鼎、吳君參與采寫)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