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提升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和服務能力 降低群眾就醫成本

2021-04-22 18:18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負責人樊衛東介紹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新聞社記者】

建立健全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有哪些影響?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 陳金甫】

這個問題剛才也談到了,這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要求,發揮醫保資源戰略性購買作用,對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産生的效能。具體講,就是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優化配置和老百姓在基層醫療服務利用的籌資機制和支付杠桿作用。這一塊改革的作用,就是要應對當下必須解決的命題。

目前在門診醫療保障和基層醫療服務方面存在著“三碰頭”的現象,或者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基層醫療服務普遍能力不足。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大家都很清楚,沒有好的醫生,包括投入、技術服務能力,通常講在基層看不好病。第二個問題,醫保基金對基層醫療服務的政策配置和資金使用比例比較少,看不好病,門診保障不夠,報銷又少,大家就跑大城市、跑大醫院,所以現在異地結算比較突出,老百姓用腿來解決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保障不足導致了基層醫療服務在資金上支持不足。第三個問題,中國進入老齡化,60歲以上已經達到2.5億,老齡化的突出特點就是慢病多,如果有比較堅強的、完備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很多老年人就可以在家門口看好病。

在這種情況下,推動解決這三個問題,是對門診保障的機制的內在要求。門診保障機制對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基層服務能力的提升和群眾普通門診保障起到了集合效應。具體講,一是門診保障轉化為共濟保障機制。共濟保障機制直接支付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的就診費用,而且也是基層醫療服務的投入,實現了基層醫療服務的充分共濟和資金保障。這一塊投入是實實在在對基層醫療服務資源的支持。從這次改革來看,以前的共濟保障對基層醫療機構産生的作用先不説。比如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基本上慢病都在基層醫療機構。職工醫保通過這次改革,大致置換了2千億的基金,這2千億基金,按照測算和現在人均門診醫療水平來看,應該説實實在在的800億的基金投向基層醫療機構,如果加上個人支付,至少可以新增1千億的基金資源來支持基層醫療機構。

二是對老百姓來説,還有制度紅利,小病都能在基層醫療機構看了,不用跑腿到大醫院看,對他來説,就醫成本會大幅度下降。同時對整個國家資源配置來説,形成了在醫療資源配置總量不變的條件下的更優配置。這些都是這個改革對醫療衛生資源所發揮的杠桿作用、引領作用,同時也是提升作用。

三是隨著醫保基金保障擴大到門診費用,延伸到基層醫療機構,對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規範也會進一步提升。這裡也有一些系統集成的改革措施,比如推進慢病健康管理,規範醫療機構在慢病診療行為,還包括支付方式改革,這些都會對基層醫療服務規範起到外部的監督作用和內部的激勵約束作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