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負責人樊衛東介紹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更多>>

推動職工醫保門診保障由個人保障轉向社會共濟

通過將普通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的報銷,來增強醫保基金的保障功能,提升基金的使用效率,減輕群眾特別是減輕老年人門診醫療費用的負擔。

提升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和服務能力 降低群眾就醫成本

門診保障機制對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基層服務能力的提升和群眾普通門診保障起到了集合效應。

多舉措健全保障體系 提升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

第一,提升門診保障。第二,老年人特殊需求特殊對待。第三,提出新機制,個人賬戶使用範圍拓展,可以家庭共濟。

更多>>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

國家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司負責人樊衛東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邢慧娜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主席臺

文字實錄

間隔:

自動刷新

手動刷新

  •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今天下午我們就邀請到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先生,請他向大家作介紹,並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今天吹風會的還有: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負責人樊衛東先生。下面,先請陳金甫先生作情況介紹。2021-04-22 14:01:10
  •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 陳金甫]各位媒體朋友下午好。非常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醫療保障工作的關心和支持。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目前文件已經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下面,我就有關情況給大家作一個簡要介紹。一、改革的背景。職工醫保從1998年開始建立,實行的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保障模式,“統籌基金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個人賬戶保障門診小病和藥品的費用支出”,職工醫保的個人賬戶在推動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轉軌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個人賬戶的局限性也逐步凸顯。主要問題是保障功能不足,共濟性不夠,減輕負擔效果不明顯,有病的不夠用,沒病的不能用,另一方面存在不法分子實施欺詐騙保的現象。對此,上海、福建三明等地方進行了建立普通門診統籌、改革個人賬戶的制度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按照中央決策部署,醫保局近幾年來會同有關部門在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反復研究論證的基礎上,起草了《指導意見》。總的考慮,是推動職工醫保門診保障由個人積累式保障模式轉向社會互助共濟保障模式。通過將普通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的報銷,來增強醫保基金的保障功能,提升基金的使用效率,相應提高門診的醫療服務可及性,減輕群眾特別是減輕老年人門診醫療費用的負擔。二、改革的主要政策安排。第一,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主要有三條措施:一是建立普通門診統籌,逐步將門診裏多發病、常見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報銷。這些費用原來基本是靠個人賬戶解決。二是加強慢性病、特殊疾病的門診保障,將費用高、治療週期長的疾病門診費用也逐步納入門診保障範圍。對部分門特、慢病、大病的相關治療,在門診看,但是按住院的政策管理。三是參保人除了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可以持醫院外配處方在定點零售藥店結算和購藥,符合規定的納入統籌基金的支付範圍,相應的定點零售藥店也納入這樣的保障定點範圍。第二,改革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其中也有三條政策安排:一是改革計入辦法。在職職工個人繳費部分仍然計入本人個人賬戶,將按照本人繳費基數的2%計入個人賬戶,退休人員因為個人不繳費,他們的個人賬戶由統籌基金按定額劃入,額度是按照改革當年基本養老金平均水平的2%。二是適當拓寬使用範圍,允許家庭成員相互共濟使用個人賬戶。用於支付政策範圍內的醫藥費,家庭成員(子女、配偶和父母)參加居民醫保等的個人繳費,也就是説可以用個人賬戶支付,家庭成員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醫療器械、藥品、醫療耗材。三是健全完善個人賬戶使用管理辦法。包括個人賬戶不得用於健身、公共衛生等費用,同時嚴厲打擊欺詐騙保,維護基金的安全,保障參保權益。2021-04-22 14:11:31
  • [陳金甫]第三,發揮改革系統集成的效能。立足於共濟保障的制度機制,發揮醫保的戰略性購買作用,相應地推進三方面的改革:一是支持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方便群眾就近享受醫療服務。二是促進基層醫療優化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服務,加強慢病管理,促進健康管理,支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三是發揮醫保支付引領作用,推動三醫聯動,協同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院處方外配等,整體提升保障功能。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政策上還安排了一些特殊措施,比如説門診統籌的待遇適當向退休人員傾斜,探索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保障範圍,進一步完善門診保障的付費方式。三、下一步工作落實。為了落實好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精神以及《指導意見》的推進措施,在建立健全職工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方面,我們將週密部署、細化措施、穩步推進,確保改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三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項制度轉軌。省級政府今年年底出臺措施,部署統籌地區落實改革措施,具體落實上,給地方一定的過渡時期,大致是三年時間。各位媒體朋友,這項改革既關係到參保群眾保障的需要,同時也是一個制度性改革,涉及到長遠的制度發展,也希望在這個改革過程中間得到媒體朋友們的幫助,進一步宣傳好政策,尤其是宣傳好醫療保險共建共享、互助共濟的理念,引領社會的合理預期,營造良好的氛圍。謝謝大家。2021-04-22 14:12:31
  • [邢慧娜]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舉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2021-04-22 14:16:37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中心記者]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建立健全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措施,請問這次改革把共濟保障延伸到門診,有什麼重要意義呢?2021-04-22 14:39:06
  • [陳金甫]謝謝,這個問題確實涉及到這次制度改革的核心。這次制度改革,剛才已經介紹了,核心就是從原來關於門診醫療費用的個人積累式保障模式向基金共濟式保障模式的轉變。意義有幾個方面:一是保障模式發生了變化。當年制度改革也是借鑒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經驗,實行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這種制度模式一方面是在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集中精力解決群眾的住院大病問題。同時,拿出一部分基金來解決門診小病的問題,形成個人繳費節約意識。那時候通常有一句話叫“統籌基金管大病,個人賬戶管小病”,這是一種制度轉換的必然選擇,因為那時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屬於改革的轉軌期,經濟支撐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廣泛的調研以後,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解決大病。採取這樣的制度模式有它的歷史必然性和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成功,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統籌基金保障能力越來越強,老百姓的保障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個人賬戶儘管不斷計入,但由於是個人積累式的,所以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的個人賬戶積累差距很大,家庭之間個人賬戶也不能用,老爸生病了,我的個人賬戶有錢,但是他不能用我的,所以局限性就日益凸顯。而且近10多年來,在醫保騙保方面突出問題就是不法分子拿個人賬戶進行欺詐騙保,套取個人賬戶資金。所以從第一個意義上來説,這個制度的轉軌是補齊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門診費用保障的制度短板,由原來的積累式走向了互助共濟式。2021-04-22 14:40:28
  • [陳金甫]二是制度在運行實施中,包括從地方的實踐和我們進行的模擬測算來看,可以極大地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從整個測算情況來看,這項改革之前,比如説2020年按照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的相關統計,個人賬戶累計結余1萬億元。換句話説,這個1萬億是別人不能使用的,部分地區積累比較高,而有的地區積累不足。通過這次改革以後,當期會有兩千億的基金用於加強門診保障,這筆錢就可以當期變為實實在在的基金投入,這筆基金可以真正用於患病者身上,特別是老年人身上,真正用於對醫療服務的支付,從而支持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和支持醫療資源利用。所以在基金的使用效率上,應該説是一個極大的激活和提升。更進一步講,這方面也是基金的“騰籠換鳥”。從我們國家經過疫情、中美貿易對抗,換句話説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整個社會的經濟負擔還是比較重,如果建立門診統籌時需要再去增加基金,一方面個人要多繳費,另一方面企業單位要多繳費,對整個經濟的負擔還是比較重。通過制度“騰籠換鳥”以後,不新增繳費,在現有的條件下實施了制度轉軌,提升了制度效能,應該説是一個比較好的改革舉措。三是制度改革加大了對基層醫療服務的資源優化配置。原來統籌基金只管住院,個人賬戶管門診,導致老百姓但凡要報銷就得去住院。現在門診也同樣可以報銷,不需要去住院了。所以過去的制度在住院方面帶有一種逆向調節的作用,小病大養,職工醫保的住院率達到了19%,老年人的住院率達到了40%,因為老年人慢病多,要想報銷乾脆住院去,所以一方面增加了基金支出,一方面增加了高端資源的浪費,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沒有足夠的資源配置,服務能力不足。謝謝。2021-04-22 14:41:28
  • [中國新聞社記者]建立健全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有哪些影響?謝謝。2021-04-22 14:52:10
  • [陳金甫]非常感謝。這個問題剛才也談到了,這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要求,發揮醫保資源戰略性購買作用,對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産生的效能。具體講,就是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優化配置和老百姓在基層醫療服務利用的籌資機制和支付杠桿作用。這一塊改革的作用,就是要應對當下必須解決的命題。目前在門診醫療保障和基層醫療服務方面存在著“三碰頭”的現象,或者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基層醫療服務普遍能力不足。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大家都很清楚,沒有好的醫生,包括投入、技術服務能力,通常講在基層看不好病。第二個問題,醫保基金對基層醫療服務的政策配置和資金使用比例比較少,看不好病,門診保障不夠,報銷又少,大家就跑大城市、跑大醫院,所以現在異地結算比較突出,老百姓用腿來解決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保障不足導致了基層醫療服務在資金上支持不足。第三個問題,中國進入老齡化,60歲以上已經達到2.5億,老齡化的突出特點就是慢病多,如果有比較堅強的、完備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很多老年人就可以在家門口看好病。在這種情況下,推動解決這三個問題,是對門診保障的機制的內在要求。門診保障機制對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基層服務能力的提升和群眾普通門診保障起到了集合效應。具體講,一是門診保障轉化為共濟保障機制。共濟保障機制直接支付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的就診費用,而且也是基層醫療服務的投入,實現了基層醫療服務的充分共濟和資金保障。這一塊投入是實實在在對基層醫療服務資源的支持。從這次改革來看,以前的共濟保障對基層醫療機構産生的作用先不説。比如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基本上慢病都在基層醫療機構。職工醫保通過這次改革,大致置換了2千億的基金,這2千億基金,按照測算和現在人均門診醫療水平來看,應該説實實在在的800億的基金投向基層醫療機構,如果加上個人支付,至少可以新增1千億的基金資源來支持基層醫療機構。二是對老百姓來説,還有制度紅利,小病都能在基層醫療機構看了,不用跑腿到大醫院看,對他來説,就醫成本會大幅度下降。同時對整個國家資源配置來説,形成了在醫療資源配置總量不變的條件下的更優配置。這些都是這個改革對醫療衛生資源所發揮的杠桿作用、引領作用,同時也是提升作用。三是隨著醫保基金保障擴大到門診費用,延伸到基層醫療機構,對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規範也會進一步提升。這裡也有一些系統集成的改革措施,比如推進慢病健康管理,規範醫療機構在慢病診療行為,還包括支付方式改革,這些都會對基層醫療服務規範起到外部的監督作用和內部的激勵約束作用。謝謝。2021-04-22 14:53:25
  • [香港中評社記者]我國老年人群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高,請問此次建立門診共濟機制對老年人有哪些保障?謝謝。2021-04-22 14:59:25
  • [陳金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我們最多考慮的群體。應對老齡化是我們國家的重大戰略,包括老年服務體系,包括老年津貼保障制度,包括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包括各種適老化的措施。這次門診保障機制改革也是從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出發,以老年人作為最突出的人群做的制度考量,這方面請樊衛東副司長作回應。2021-04-22 15:06:51
  • [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負責人 樊衛東]謝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大家知道,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世界都面臨的一個命題,而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也很突出,一方面人口基數非常大,第二方面進程非常快,所以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更為複雜。就醫療保障來講,老年人口的疾病有自己的特殊需求,一方面是慢性病比較多,第二方面是對保障的需求也有一些很特殊的要求,比如在門診、住院都有一些慢性病需要解決。中央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有國家的戰略部署,把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醫療保障在制度建設過程中也非常注重這一點,也關注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包括採取多種措施健全保障體系,提升他們的保障水平。這次改革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健全門診保障機制,我們也採取了多種措施,注重提升他們的保障水平。這裡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提升門診保障,健全保障機制的時候,我們提出普通門診統籌保障水平以50%起步,其中明確要求各地在此基礎上對退休的老年人再給予傾斜支付。就像剛才陳金甫副局長介紹的,當改革落地之後,門診保障機制全部實施的時候,我們初步估算,這一項制度可以為退休人員減輕門診費用負擔將近1000億元。第二方面,老年人特殊需求特殊對待,老年人的慢性病、特殊疾病的發生率、發病率比較高,這部分人群的疾病風險要比年輕人高很多。在門診保障機制健全的過程中,在普通門診保障健全之前,我們已經專門針對這些需求建立了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的保障機制,把一些治療週期長、費用比較高、對健康損害比較大的疾病,在門診發生的費用,用統籌基金支付。這次健全門診保障機制,專門提出要進一步增加納入門診慢病、門診特殊疾病的病種,用統籌基金支付的門診慢特病保障加強了,這對老年人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也就是説改革過程中,這部分人群受益程度會更大,受益面更廣。第三方面,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機制,個人賬戶使用範圍的拓展,可以家庭共濟。老年人參加職工醫保的子女們個人賬戶可以給自己的父母使用,實行家庭範圍內的共濟。在這之外,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要發揮制度機制的外部作用,通過促進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服務能力,完善基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加強健康管理,規範慢病管理這些外部的制度機制健全,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在基層醫療保障服務的便捷性,就近獲得高質量的服務,綜合提升他們的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謝謝。2021-04-22 15:10:51
  • [鳳凰衛視記者]我們了解到,有民眾認為改革後的個人賬戶減少了可能影響待遇,請問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謝謝。2021-04-22 15:28:51
  • [陳金甫]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我們在前期改革研究以及公開徵求意見過程中,很多朋友可能也包括在座各位媒體界的朋友,算過一筆賬,就是個人賬戶少了。顯然這次改革肯定是調整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擴大門診共濟、轉換制度模式,它是一個改革的必然結果。就這個事情,主要是制度機制上去理解。首先,怎麼看個人賬戶。第一個概念,個人賬戶通過改革以後,個人積累仍然歸個人所有,權益沒變。通過20多年的改革,個人賬戶累計結余1萬億,這些錢沒動,仍然是個人權益,如果説變,就是它活了,使用範圍更寬了,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在這次改革中間,如果改革到位,調整個人賬戶計入方式,單位繳費部分不再劃入個人賬戶,換句話説,基本上每個人新的計入都會少。第三個概念,在轉換門診保障機制以後,一項改革、兩個機制。一個機制把門診費用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這是一個保障機制。改革個人賬戶,換句話説,不是取消個人賬戶,是調整個人賬戶的計入比例,這是兩個方面的輪動,實現一種制度的轉換。所以普遍個人賬戶的新計入減少,意味著門診共濟保障制度的建立、擴大、健全、增強。減少了部分並不意味著你的保障會損失,而是放到了共濟保障的大池子裏,形成了新的保障機制。這個新的保障機制總體上基金平衡轉移,保障效能顯著放大。制度效應顯然既用於實實在在的醫療服務購買,又有利於人群基金的共濟,更有利於長遠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闡述三個概念,一是共濟保障不是個人收入。如果説我們把所有籌上來的錢都放到每個人的口袋裏,那明明白白,但這沒有共濟保障作用。每個人去繳費參保購買醫療服務的時候,這就形成了保險。保險共濟機制就是用大數法則化解社會群體的風險。二是代際轉移。年輕的時候沒病,到老年的時候用,但是靠個人積累是有限的,社會積累就可以更大範圍地解決大家的治療需求。三是基金效能。醫保部門拿這筆錢不僅是給參保人買單,還要去跟醫療機構進行博弈,跟藥企博弈,而且利用保險基金的有效管理,所以制度效應、服務績效以及管理績效同步提升在共濟保障裏面。這是再講個人賬戶的幾點,第一你的權益沒有被侵蝕,積累照樣歸自己使用;第二新的制度功能轉換,達到了共濟保障、代際保障、提升管理效能的制度結果。最後的結論就是,個人賬戶新計入的減少並不意味著整體保障功能降低。社會保險有基本的理念,第一,風險防範機制不是收入分配機制,它強調與社會保險防範社會風險的作用,它是保命錢、救命錢,個人賬戶的多少,對當下個體來説,有多和少的區別,但制度上來説共濟保障更具有風險防範功能。第二,有社會成員提出來,個人賬戶該給我的得給,但是門診保障這塊增加政府投入,增加保費收入就多繳費,這裡有一個社會平衡,保險部門可以提出給單位多繳費,讓個人多繳費,但是社會保險每增加一筆繳費,就會減少從業人員一筆收入,就會增加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等的負擔,這樣來説就會減少對發展的投入,減少社會經濟的動能,所以這是個大平衡。不能為了增加福利而竭澤而漁,這是一個制度轉軌。社會經濟的綜合平衡,要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做蛋糕和切蛋糕的關係。希望大家尤其是社會各界能夠理解,社會保險的再分配,需要通過管理出績效、制度出績效,這就是個人賬戶的多和少、統籌基金的強和弱、當下和未來之間作出的平衡。謝謝。2021-04-22 15:36:08
  • [南方都市報記者]我們觀察發現有分析認為,個人賬戶實現門診共濟後,藥店的收入將會減少,也有分析認為,隨著慢病購藥需求的增加,可促進藥店的銷售,想請問醫保局如何評價對藥店零售這方面的影響,能否降低患者在醫院購藥的動力和壓力?2021-04-22 15:38:16
  • [陳金甫]這個問題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改革中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研究的,應該説過去老百姓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錢基本上花在藥店了,過去在個人賬戶上欺詐騙保也多發生在藥店,大家知道居然有藥店可以賣保溫杯、保健品諸如此類的商品,這次改革我們做了制度和管理上的全面考量,這方面的問題請樊衛東副司長作一個回答。2021-04-22 15:40:32
  • [樊衛東]謝謝這位記者朋友,下面我來作一個回答。零售藥店具有分佈範圍廣、市場化程度高、服務靈活便捷的特點,與醫療機構互為補充,為參保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藥品服務供應。作為醫藥服務提供方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也非常注重發揮藥店的保障作用,我們在管理上把符合條件的零售藥店都納入了基本醫療保險的定點藥店,截至2020年底,全國定點醫療藥店大概39萬家,個人賬戶每年用於定點藥店的藥品費用支出大概在2千億元以上。這次改革也非常注重繼續發揮定點零售藥店對醫療保障服務的積極作用,在改革過程中也多方聽取了社會相關方的意見,出臺了繼續支持藥店發展的一些措施。除了原來個人賬戶繼續可以用於藥店購藥之外,主要明確了三方面的支持措施:第一,把符合條件的零售藥店納入統籌基金的結算範圍。原來是個人賬戶在藥店可以使用,現在統籌基金結算延伸到藥店了。具體來講,參保人在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診後可以憑醫療機構開具的外配處方到藥店購藥,所發生的符合規定的費用與醫療機構享受同等的報銷待遇。第二,拓寬了個人賬戶使用範圍,實行家庭共濟。具體來説,在藥店原來個人賬戶只能用於購買相關符合規定的藥品,現在改革以後在定點藥店購買醫療器械、醫用耗材的費用也可以由個人賬戶支付,個人賬戶的支付範圍進一步拓展了。第三,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也可以納入基本醫療保障範圍。對符合條件的網上醫藥服務,基金也可以按規定給予支付。通過上述這幾條措施,我們初步預判,定點零售藥店在基本醫療保障服務過程中可以發揮更重要的、更積極的作用,對於藥店零售業來説,將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謝謝。2021-04-22 15:41:47
  •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在建立健全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措施中,允許家庭成員共濟這一變化引起了群眾的廣泛關注,能否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家庭共濟?有哪些使用條件?謝謝。2021-04-22 15:43:47
  • [樊衛東]謝謝你的提問。在這次改革措施中,有一個很大的機制創新,就是由個人賬戶實行家庭共濟。實際上這次改革是兩個共濟,一個大共濟,一個小共濟。大共濟就是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在全體參保人群範圍內來實行共濟保障;小共濟就是記者朋友提的家庭小共濟。在具體措施上,就是原來由職工個人賬戶使用的範圍,現在範圍拓展了,初步講是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原來只能個人用,現在由個人及配偶、父母、子女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時發生的個人支付醫藥費用,現在可以由個人賬戶來支付。第二方面,在定點藥店購藥的,原來只能個人用的,現在在定點藥店購藥、購買醫療器械、購買醫用耗材,都可以用家庭成員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第三方面,可以用於本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的個人繳費。這是我們拓充的三個方面。需要特別説明的是,職工醫保基金分兩大塊:一是統籌基金,就是大池子;二是個人賬戶。這次説的家庭共濟是對個人賬戶而言實行的家庭共濟,不是指統籌共濟的大池子。對大池子的統籌基金,仍然是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根據參保繳費的情況來享受相應的待遇。也就是説,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享受統籌基金報銷的相應待遇,參加居民醫療保險的,享受居民醫保基金報銷的相應待遇。統籌共濟就是説大池子,大池子的範圍越大,參加的人越多,保障能力越強,基金可持續性越好,這是社會保險最鼓勵的。對於個人賬戶,包括剛才説的大池子報銷之後的待遇。統籌基金報銷之後的個人自付費用,可以通過本人現金支付,也可以通過個人賬戶支付,將來個人賬戶支付的時候,不只可以支付本人,也支付你的家庭成員,跟你一塊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這是我們這次説的個人賬戶家庭共濟這個小範圍的共濟。謝謝。2021-04-22 15:45:02
  • [陳金甫]我補充一下,一方面是個人賬戶新計入的少了,用一個新的機制逐步取代它的功能,另一方面個人賬戶的存量基金使用範圍放寬了、激活了,但是有定向項目、定向人群,等於説是擴大了小共濟的範圍,激活了基金的使用,體現了制度本身的人文關懷。我想借此機會強調一下,個人賬戶也不完全是個人隨意使用或者是無限擴大範圍。比如説用於公共衛生、體檢、旅遊、購買各種保健品,這些有明確規定不允許。為什麼這麼規定,社會上也有一種聲音,個人賬戶不是我的錢嗎?我想幹什麼不行?個人賬戶的使用在你,但是個人賬戶仍然是基於社會保險法以及相關法律設計的基金,這個基金是用於社會保險的,用於疾病風險,用於定向使用,防患于未然,用基金池子來進行基金支付,是代你籌這筆錢、用好這筆錢、管好這筆錢、解決你的疾病風險的。這方面也希望大家在理解上能夠有一個清晰的界定,避免把個人賬戶單純理解為個人所有,希望無限擴大它的功能,幹什麼都行,想通過用於旅遊、用於保健就可以減少疾病,這裡就混淆了個人的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區別,因為自己是個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大家要做好自己的健康自我維護,當真正發生疾病風險的時候,社會保險就可以按照制度給你一定的保障。所以個人賬戶也含有這個內涵,不完全是個人基金、個人財産,可以無限制放大使用。當然,現在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探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在制度上應該説不完全合理。我就作這一點補充。2021-04-22 15:47:19
  • [中國日報記者]本次改革還提出規範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使用管理,請問限定個人賬戶支付範圍的主要考慮是什麼?謝謝。2021-04-22 15:49:41
  • [樊衛東]我們建立基本醫療保險的制度主要目的還是要解決全體參保人員的疾病醫療後顧之憂,這是我們最主要的考慮,保障公民在患病時基本醫療需求。但同時也要看到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基金支撐能力所限,我們的保障還不能脫離現在的發展階段,還只能保障基本。也就是説保障水平的高低,保障的範圍還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最基本的,不能脫離這個客觀規律,要不然制度就不可持續。從數據可以看到,2019年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收入大概是3.7萬億元,同期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2.4萬億元,就是説現階段醫療保險基金保障水平離老百姓的需求還有差距,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存在,現階段還是致力於進一步提高保障質量,穩步提升保障水平,換句話説,醫療保險基金現階段還沒有能力和空間去支付非醫療費用的支出,這是一個大前提。第一方面這次改革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基金不予支付的範圍,除了法律規定允許的,符合基本醫療三個目錄規定、政策範圍內的費用之外,對於體育健身、公共衛生費用以及養生保健消費等不屬於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的是不予支付的,這是很明確的。第二方面是明確保障邊界,要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保障水平上,用在實實在在改善老百姓獲得感上,不能“撒胡椒面”,不屬於基本保障範圍的,現階段還不能保。第三方面是對於公共衛生費用、體育健身費用,國家已經有相關的制度安排,財政上也配套了相應的資金,有管理、有服務、有制度安排,所以醫療保障就不需要再疊加重復保障了。總的來説,醫療保險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如何管好這個救命錢,用好救命錢,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障水平,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職責。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健全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堅定不移守好底線,通過完善制度、加強管理,確保基金安全,確保制度可持續。謝謝。2021-04-22 15:51:57
  • [邢慧娜]剛才兩位發佈人對有關政策作了很詳盡、很專業的解讀,相信對大家會很有幫助。今天的吹風會就到這裡,感謝兩位發佈人,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們,再見。2021-04-22 15: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