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天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實民生“裏子”

2021-05-07 16:3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天津5月7日電 題:天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實民生“裏子”

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宋瑞

“津門極望氣濛濛,泛地浮天海勢東”。

黨的十八大以來,位於渤海之濱、海河之畔的天津,改革發展踏上新征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天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下功夫做實民生“裏子”,讓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奏響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

精緻鄉村強“裏子”

花甲之年的周克清,近來幹勁十足,雖然身上落著泥灰,但臉上全是期待。

“這不就盼著我的民宿早點開門迎客,‘五一’假期趕不上了,‘十一’假期一定行!”她語氣篤定。

入黨34年的老黨員帶頭開辦民宿,是對鄉愁溫情的安放,也是對家鄉發展的信心。


這是3月16日拍攝的天津市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周克清家住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盆罐莊村,作為天津唯一一個以行業命名的村子,這裡過去家家戶戶燒窯制陶,盆盆罐罐名揚京冀。但因固守傳統思路發展,辛苦卻收益不高的陶藝製作越來越無法吸引“新鮮血液”,百姓收入日漸微薄,村子不復活力。

“年輕人的心都飛走了,離開的人越來越多。時間一長,村道坑坑洼洼,水塘倒滿垃圾,村子的發展勢頭越來越不足。”周克清説。


這是5月1日晚拍攝的天津解放橋景觀(長時間曝光照片)。新華社發(孫凡越 攝)

小康的路,是盼望的路。

盆罐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于方伍説,2014年,在政府支持下,堅守陶藝製作近40年的韓家窯傳人韓克勝,開辦了集陶藝生産、展覽、體驗、農家樂於一體的制陶工藝廠,産品遠銷國外,村裏的剩餘勞動力紛紛前來做工。

制陶成了盆罐莊村的文化名片。依託悠久的制陶工藝,吃、住、遊産業鏈被打通,有人慕名來參觀制陶過程,有食客來品嘗特色美食。

2018年起,村裏先後改造了道路、橋梁、上下水等基礎設施。景色怡人的盆罐莊村已被納入天津文化旅遊示範村建設,板橋鎮也成為天津市第四批特色小鎮。


這是天津市薊州區西井峪村一處農家院外景(2020年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天津,無數如盆罐莊村的故事正在發生。

被譽為“天津後花園”的薊州區,近年來把旅遊品質提升作為發展重點,在政府大力投資下,實施當地農家院的提升改造,一批“高顏值”精品民宿成為“網紅”。

周雲龍趕上了民宿火熱發展的好時候,大學畢業後他回到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村創業,隨著西井峪以“石頭村”的名號走紅,他的民宿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生意越來越好的背後,是因為政府不斷加大投資,路面加寬了,管網入地了,‘石頭村’變美了,老百姓的口袋才能鼓起來。”周雲龍説。今年“五一”假期,周雲龍的民宿爆滿。天津市薊州區假期接待的遊客超過150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59億元。


遊人在天津市薊州區西井峪村一座農家院內休憩(2020年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生態賦能美“裏子”

魚翔淺底、鷗鷺齊飛,野趣盎然的生態圖景在天津市西青區西西海生態濕地展開。

但兩年前,這裡連片的魚塘裏,綠藻大面積漂浮,氨氮、磷等污染物超標。“萬餘畝魚塘緊鄰著獨流減河,大引大排的水産養殖模式,不僅污染了周邊河道水質,還造成了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天津市西青區水務局副局長趙洪平説。


這是4月27日拍攝的天津獨流減河(左)與西西海生態濕地(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孫凡越 攝)

去年3月,西青區投資2.56億元,實施獨流減河沿岸生態修復工程,引導傳統水産養殖模式有序退出。

為了更大範圍守護“一汪清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打響了“碧水保衛戰”。


水鳥在天津市西青區西西海生態濕地上空飛翔(4月27日攝)。新華社發(孫凡越 攝)

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東碾坨嘴村黨支部書記任兆勇同時擔任著村級河長,負責京杭大運河天津西青段部分河岸巡查。“我每天都要來河岸看看,3年來拍下的照片能夠清晰地看到大運河的變化。”


這是2月9日拍攝的天津市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2015年,西青區開始對運河西青段進行綜合治理,下重拳整改河兩岸的“散亂污”企業。一時間,運河周邊不少村子的村集體收入幾近腰斬,有村民氣衝衝地到政府討説法。

“再難也得轉變發展思路!”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副鎮長李汝傑説,鎮裏一手抓“散亂污”企業整治,一手抓運河的生態治理,派專員給老百姓把生態發展的好處掰開了説,揉碎了講。


家住天津市河西區桃園街道的獨居老人在體驗居家養老服務的智慧外呼系統(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路子行不行,結果能證明。“水清了,魚蝦也多了。在優質環境的加成下,一批批好項目紛至沓來,老百姓也鼓掌叫好。”李汝傑説。

更大範圍內,一道面積736平方公里的“綠帶”在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間鋪展。津城與濱城間的生態屏障,守護著市民的暢快呼吸,為後人留下了“綠色寶庫”。

生態向好,越來越多的鳥兒“用翅膀投票”。今春以來,天津市北大港濕地、七里海濕地、團泊濕地、大黃堡濕地迎來超過50萬隻候鳥光臨,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數量比往年大幅增加。

“2021年,天津還將統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進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進一步增加空氣優良天數,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溫武瑞説。

民心工程暖“裏子”

老有所養,是民生之依。在天津,養老服務有了智慧“大腦”。

透過天津市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的大屏幕,為老年人配備的“一鍵呼叫設備”“智慧外呼機器人”“門磁設備”等運轉情況一目了然。志願者結對幫扶老人情況、哪個“老人家食堂”更受歡迎,都變成精準的數據,指導著養老服務更為貼心。

“利用數據,為老年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互聯網+’不再是老年人的負擔。”天津市河西區委網信辦主任尚凱説。

獨居老人鄭靜慧比大多數老人更早地感受到科技的守護。去年一次身體突發不適時,她按下家中的“一鍵呼叫設備”緊急呼叫,被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寸土寸金的城區沒有更多富餘空間建設養老服務中心,天津部分區域利用行政事業單位、企業閒置載體、商品房配套公共設施等,統籌解決場地問題。“河西區計劃最終形成半徑0.7公里的‘15分鐘服務圈’。”天津市河西區民政局局長李欣説。

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全市人口比例已超過24%。高齡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多因素疊加,考驗著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今年初《天津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實施,成為養老服務的又一保障。

孩子們也在這座城市幸福成長。

截至去年底,天津市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2.4萬個,2020年學前3年毛入園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等指標均已超過國家要求;為更好地滿足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天津市鼓勵用人單位興辦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公辦、民辦幼兒園開設托班。

民心工程暖民心。

2017年,天津市啟動市區三年大面積棚戶區改造工程,6.24萬戶居民搬離棚戶區;去年再次把“按計劃推進市區零散棚戶區改造”列為20項民心工程之一;老舊小區改造不斷推進,消防、電梯、燃氣、二次供水等問題相繼得到解決。

天津,正以全新的姿態,踔厲奮發開啟新征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