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潮起塞上滿目新——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觀察

2021-06-13 14:1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銀川6月13日電 題:潮起塞上滿目新——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觀察

新華社記者 王磊、何晨陽、靳赫

滔滔黃河,閱盡華夏滄桑。作為我國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黃河流經的先天自然條件和特有地理地勢,使寧夏這片塞上沃土成為全國重要的生態節點、生態屏障和生態通道。2020年6月,寧夏承擔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任。


黃河寧夏銀川段(無人機照片,2019年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一年來,寧夏將自身定位和發展,放在國家戰略全局、全國生態體系、全流域協同治理中重新審視,把住黃河安瀾底線、守牢生態環境生命線,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一幅生態良好、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的塞上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高點謀劃:著眼大局推動紮實起步


黃河流經寧夏中衛市沙坡頭(無人機照片,2021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黃河寧夏吳忠段,兩岸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2020年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黃河奔騰萬里入海,在中華大地上勾勒出一個大大的“幾”字。位於上遊“幾”字一撇處的寧夏因黃河潤澤,素有“塞上江南”之稱。儘管面積不大,寧夏卻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

從全國大局來看,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切實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責任,從促進黃河流域協同治理和提升寧夏發展質量效益角度來看,建設先行區,也是寧夏發展的必由之路。

面對先行重任,首在謀劃。寧夏把先行區建設作為當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首要專章,研究部署重點特色産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等,紮實有效框定先行區建設藍圖,啟動《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促進條例》立法工作,為先行區建設提供保障。

矛盾越突出,改革越迫切。

“推行先行區建設,難點在資源要素,障礙在體制機制,出路在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中,寧夏作出清醒判斷,以改革開路,以創新破題,明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主動將“先發展後適應”發展模式轉變為“先約束後發展”,以用水權改革促“節水增效”、土地權改革促“盤活增值”、排污權改革促“降污增益”、山林權改革促“植綠增綠”,推動先行區建設紮實起步。

寧夏因水而興,也為水所困。“寧夏是全國水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隨著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形勢愈發嚴峻是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廳長白耀華説,寧夏通過優化分配用水量、精細核定用水權、合理確定用水價、構建市場化交易機制等措施推進用水權改革,以改革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破解“水困”。


這是位於寧夏中衛市黃河黑山峽河段的南長灘村(無人機照片,2021年4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不少農民已受益改革紅利。以前,由於灌溉用水費用由大夥均攤,“大鍋水”現象突出。如今,利通區將農業灌溉用水指標確權給了1000多個農民用水協會、村組和用水大戶,並對農業用水實行階梯水價,節水效果明顯。“以前,我們這一片每年要灌水4000多萬立方米,改革後則穩定在2200多萬立方米。”利通區二支渠農民用水協會會長馬金良説。

系列改革舉措,對著問題去、刀刃向內改。百萬移民致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動”等,將群眾幸福感視為先行區建設的重要衡量指標,使先行區建設不斷釋放獲得感。

治理為先:生態保護築牢建設之本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歷史上,黃河善淤善決善徙,可謂桀驁不馴。


這是寧夏吳忠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一景(無人機照片,2020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黃河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樞紐至中寧縣白馬鄉段疏浚工程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2021年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黃河水在堅固的堤壩間平靜流淌,兩岸車流如織,大小濕地如明珠般點綴其間。眼前靜好的畫面令人很難想象,這座寧夏最北端的城市常受淩汛考驗。翻閱過往  記錄,幾乎每隔幾年,寧夏便會有一次淩汛險情發生。與淩汛相伴的,還有洪水。

2017年至2020年,黃河寧夏段連續4年大水過境。在現代化堤防保護下,群眾生命財産安然無恙。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于黃河”。從古至今,黃河之美入詩入畫者甚多。但事實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十分複雜,寧夏便曾面臨大量泥沙入河、草原植被破壞、水質污染加劇、水生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影響黃河健康。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提出,堅持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領生態文明建設、統攬全境全域治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以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為戰略支點,以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為戰略舉措,以實施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為戰略抓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濕地,是黃河之腎。總面積近30萬畝、被稱為“鳥島”的青銅峽黃河庫區濕地,多年前,由於管理體制不順,土地權屬不清,一度人為登島侵佔、圍湖造田、亂捕亂採等問題嚴重。

治理生態頑疾,需要鐵的擔當。人類活動點位全面清理整治、推進“退耕還濕”治理……如今,濕地“失而復得”,候鳥遷徙期,庫區鳥類可達數十萬隻,生態系統得到整體修復。

中衛多種一棵樹,黃河少落一粒沙。黃河穿城而過的寧夏中衛市,緊鄰騰格裏沙漠。

夏日的晴空下,離中衛市區約10公里處的小湖附近綠意盎然,湖畔年前還裸露著的黃沙裏,株株綠樹昂揚生長。樹坑裏的覆膜令人倍感新奇,這種保墑的“待遇”,過去只有莊稼和瓜菜才有。

“多種樹、護生態,反哺母親河如今已成常識。”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説,中衛開展生態保護、污染治理、植綠增綠大會戰,在黃河干流沿岸、入黃溝道等重點區域開展綜合治理,今年僅植綠增綠一項,目前就已完成30.33萬畝。

嚴格落實禁伐、禁墾、禁採、禁牧“四禁”規定,不斷完善減少資源消耗、污染行為、廢物排放、肥藥用量“四減”措施,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業退水“五水”共治,實現保持河道不斷流、湖泊不乾涸、水土不流失、農田不污染“四保”目標……以鐵腕治理守護綠水青山,寧夏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全區水土流失實現總體逆轉,治理率達58%,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保持Ⅱ類進Ⅱ類出,今年全區6項大氣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同比全部下降。

強筋壯骨:産業升級聚力發展之要

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寧夏經濟長期面臨發展不足、質量不高雙重難題,産業發展倚重倚能倚煤特徵明顯,資源利用粗放,增長動力後勁不足等問題不斷顯現。如何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有更大作為,是一個高難度課題。


清晨,蒼鷺在寧夏沙湖景區蘆葦叢上空飛翔(2020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蒼鷺在寧夏沙湖景區棲息(2020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銀川市靈武農場1.1萬畝農田裏,綠油油的小黑麥草已長到1米多高。大型收割機轟鳴向前,散草機緊隨其後,割倒、打散、鋪勻晾曬等工序一次性完成。收割完成後,地裏將種上青貯玉米。

這裡是寧夏農墾集團的小黑麥草後作青貯一年兩熟技術高效種植試驗示範田。受光熱等條件限制,寧夏農作物生長往往“一季有餘、兩季不足”,而近年來當地奶産業迅速發展,飼草不足已成為重要制約因素,一年兩熟種植模式可有效緩解這一問題。

高質量發展,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鏈式化學反應。産業鏈的群體躍進,正讓寧夏奶産業加速“蝶變”。目前寧夏奶牛規模化養殖率已達98%以上,現代化的養殖方式使寧夏成母牛年均單産突破9000公斤,生鮮乳主要衛生指標達歐盟標準,國內不少大型乳企將寧夏視為高端奶源地。


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擠奶臺工作(2020年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大棚(2020年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先行區建設中,寧夏深入分析自身實際和比較優勢,大力推動産業、産能、産品結構調整,推出枸杞、葡萄酒、奶産業、肉牛和灘羊、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以及文化旅遊等九大重點特色産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立柱架梁。一年來,九大重點特色産業發展齊頭並進。

曾産出寧夏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的石嘴山市惠農區,一度受困于能源行業不景氣。而如今,當地較為完善的産業鏈和成熟的産業工人,成為不少企業換道超車、謀劃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前不久,寧夏恒力生物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年産5萬噸月桂二酸項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月桂二酸是生産高端尼龍、脂類潤滑油等的基礎材料,廣泛用於航空航天、3D打印等領域。而以前,恒力公司的主營業務還是鋼絲繩。

中環光伏材料、隆基硅業單晶硅等重大項目相繼落地開工,補齊創新鏈、優化供應鏈、重構産業鏈高效推進,寧夏正通過強化創新驅動、優化營商環境等系列改革,激發更多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産要素融入産業發展。

2020年,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56.11%,提升幅度居全國前列。今年一季度,寧夏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8.5個百分點,規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76.3%,高新技術製造業和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2.5%和23.5%。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