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吉林省公佈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情況

2021-08-14 11:21 來源: 吉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日前,省政府發佈通報公佈全省2020年度暨“十三五”期間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按照考核得分由高到低排序,結果如下:長春市、通化市、白城市、白山市、梅河口市為優秀,延邊州、四平市、吉林市、松原市、遼源市為良好。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政府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履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紮實推進耕地佔補平衡,有序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耕地保護成效顯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耕地保護目標任務超額完成。根據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全省耕地面積為10474萬畝,與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目標9100萬畝相比,實際耕地保有量高出耕地保護目標1374萬畝。全省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7386萬畝,超出國家下達的7380萬畝保護目標任務6萬畝,劃定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率達81.16%。全省多部門累計投入資金245.66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627.98萬畝,超出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55.68萬畝。

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有效落實。“十三五”期間,全省建設佔用耕地總量為41.9萬畝,平均每年佔用耕地8.38萬畝,嚴格按照“先補後佔”,“佔一補一”,“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的佔補平衡政策要求,完成耕地佔補平衡任務;按照國務院《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大安市、前郭縣、農安縣等地承擔國家統籌任務耕地數量792公頃,水田規模852公頃,國家下達我省資金32億元;省級補充耕地指標調劑達1.8萬公頃,調劑金額157.24億元,在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的基礎上,有力保障了各類建設項目及時落地。

節約集約用地意識普遍增強。貫徹落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和“增存挂鉤”制度,強化供地率對新增建設用地安排的約束,各地供地率均達70%以上。全力推進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工作。“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3822公頃,共處置閒置土地7803公頃,2020年全省閒置土地處置率達67%,位列全國第二。積極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將863.15公頃土地納入低效用地再開發計劃,其中659.16公頃已進行再開發利用,再開發率達76.36%,增收土地出讓價款65.69億元。潛心創新節地模式,出臺涵蓋所有市縣的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基準地價,積極探索多項節約集約用地的新技術模式。長春市、遼源市、白山市相繼建成投産一批地方特色節地模式項目,我省作為技術和節地模式典型在全國經驗彙報會上進行了交流發言。

耕地質量提升工作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全省耕地質量評價等級從2016年的5.17等提高到2020年的4.17等,提高了1個等級。我省堅持“藏糧于技”,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穩步提高化肥利用率,全省累計採集測試土樣37.34萬個,落實田間試驗5723個,指導面積1.3731億畝次,實現主要糧食作物全覆蓋;增施有機肥補貼試點推廣面積53.3萬畝,增施商品有機肥4.02萬噸;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清查評估,建立管護機制,制定了《吉林省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實施辦法》《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實施辦法》;積極開展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耕地輪作制度試點、深松深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工作,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852萬畝。白山市採取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農家肥,推進土壤質量提升;梨樹縣創造了以玉米秸稈覆蓋還田為核心技術的“梨樹模式”。

違法用地打擊力度持續加大。“十三五”期間,按照國家要求,全省開展了違建別墅問題排查、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等一系列重大行動;完善違法線索移交機制,最大限度從源頭上防止違法問題産生。嚴格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立案4045件,涉及土地面積9.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65萬畝;移送紀檢監察機關追究黨政紀責任4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34人。白城市、通化市、梅河口市嚴格規範土地執法,實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自然資源管理秩序持續向好。

耕地保護制度建設漸成體系。為規範黑土地保護、監測、建設和監督管理行為,我省出臺全國首部黑土地保護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4號文件精神,印發《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實施意見》;修訂《關於印發〈吉林省市(州)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由省自然資源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牽頭,每年組織各市(州)政府簽訂責任書並開展考核,形成常態化的監督考核工作局面;積極探索耕地保護途徑,制定《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健全耕地保護獎勵補償機制的意見》,“十三五”期間,共制定下發33項省級政策性文件。市縣政府主體責任意識顯著增強,相繼出臺考核辦法,合力推動耕地保護各項政策貫徹落實。(記者 張力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