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湖北確定加快科技強省建設“路線圖”

2021-08-28 11:29 來源: 湖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構建7個層級的創新體系,創建國家“兩個中心”

●聚焦“卡脖子”核心技術,培育10家科技領軍企業

●5年引進培養50名戰略科學家、500名創業領軍人才

科技強省如何建?8月2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佈會上,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5部門相關負責人深入解讀《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的意見》“1+4”系列文件精神,湖北加快科技強省建設“路線圖”令人振奮。

塑造湖北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推進力度前所未有。”省科技廳廳長王煒介紹,由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的意見》,圍繞創新目標、體系、能力、轉化、人才、要素、環境七個方面,共24條。

對標先進,提出“三大目標定位”。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實質性進展,爭創國家實驗室取得重大突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高新技術企業數、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等5項指標實現倍增。

構建7個層級的創新體系。錨定創建國家“兩個中心”目標,把湖北東湖科學城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科學城,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支持襄陽、宜昌建設省域重要科技創新中心,組建“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科技創新聯盟;推進全域協同創新,國家高新區實現市州全覆蓋;建設10個左右湖北實驗室;推進建設10個左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創建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大力發展企業研發機構。

聚焦“卡脖子”核心技術,每年組織實施10個左右科技重大項目,省級對每個項目給予1000萬元資金支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10家科技領軍企業,做大做強100家龍頭企業,優先扶持1000家重點企業,滾動培育10000家後備高新技術企業。

以“錢變紙”推動更多“紙變錢”。截至7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48.38億元,同比增長60.7%。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加大力度推動落實“1+4”政策體系中的《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包括加快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及轉化中心,充分發揮中科院育成中心作用,推動“兩院”院士成果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成果在鄂轉化等。

引進培養50名戰略科學家、500名創業領軍人才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馮艷飛介紹,作為“1+4”政策體系中“4”的第一份文件,《關於加強人才發展激勵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圍繞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流動、激勵和生態環境6個方面,提出16條創新舉措。

在人才引進方面,突破性提出“建立頂尖人才‘一事一議’引進通道”等創新舉措,明確“對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産生重大驅動效應人才項目的資助額度不設上限”等硬措施。在人才培育方面,明確提出5年引進培養50名戰略科學家、500名創業領軍人才的階段性目標,首次提出設立不低於15%、80%的遴選指標加強對基礎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重點支持。在人才評價方面,突破性提出“實行人才引進推薦認定制”等改革舉措,著力營造潛心研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研氛圍。在人才流動方面,突破性提出通過“建立‘人才驛站’”等方式,鼓勵引導科技人才向産業一線集聚。在人才激勵方面,突破性提出“對在湖北自貿區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政府補貼”等改革措施,推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激情進一步釋放。

武漢具備建設“兩個中心”的基本條件

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戰略目標。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蔡鉑介紹,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中游城市群和中部地區的核心城市,對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崛起戰略實施起著重要支撐作用。武漢在科教資源、樞紐地位、城市能級、産業發展等方面形成了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擁有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獨創性創新資源,具備建設“兩個中心”的基本條件。

錨定創建國家“兩個中心”目標,我省重點謀劃“一城、多區、圈層協同”的空間規劃佈局,形成梯次聯動的全局創新格局。高標準建設100平方公里的東湖科學城為核心承載區,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圍繞光電子信息産業、智慧製造與汽車産業、生命健康産業等優勢領域,著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區、特色優勢産業集聚區和生態綠色智慧宜居區,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影響力的産業創新高地。打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産業化”梯度科技産業協同發展格局,促進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

七大湖北實驗室今年運行經費全部到位

資金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省財政廳副廳長趙紅兵介紹,將全力克服疫情帶來的減收增支因素影響,採取優化支出結構、突出保障重點,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等方式,支持科技創新。

《關於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財稅金融措施》中,在基礎研究方面,建立湖北實驗室經費保障機制。目前,七大湖北實驗室2021年度運行經費3.5億元已全部到位;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保障機制,省財政已先期安排科技基礎設施預研預製資金1.16億元;統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省科技創新專項資金(自然科學方向)等,每年投入約1.7億元支持自然科學研究。在支持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對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和機構給予獎補,激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在支持産業和企業創新方面,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在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效發揮引導基金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對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和購買先進技術成果並在鄂轉化、産業化的企業給予獎補。在稅收政策方面,堅持結構性減稅方向,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給科技企業降成本。

科技創新用地需求“應保盡保”

科技創新項目落地,需要國土空間規劃服務和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陳現賓介紹,我省出臺的《關於國土空間規劃和自然資源要素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優化科技創新産業空間佈局和國土空間規劃服務等五個方面,加強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發展。

其中,國土空間規劃要充分落實科技創新重大戰略,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産業優勢地區傾斜。支持在高新區、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統籌生態環境整治,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切實保障用地指標和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只要是重點發展的科技創新項目,堅決做到“應保盡保”。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可以採取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彈性年期等方式供應土地;科技創新工業項目用地在確定出讓底價時可享受優惠政策。科技創新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工業用地,經批准提高容積率和增加地下空間的,不增收土地價款。(記者 文俊 通訊員 陳建華 周雲峰 丘劍山)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郝瑀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