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穩字當頭看“三農”

2022-02-12 07:4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那麼糧食怎麼辦?”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三農”的牽掛。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這是“三農”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

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直面各種新的重大挑戰,這份牽掛意味深長,這個分量格外凝重。

2022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們黨將召開二十大。

越是重要一年,越要把“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要求落到實處;越是形勢複雜,越要把“三農”這塊壓艙石牢牢穩住。

穩字當頭看“三農”,好勢頭怎麼“穩”,下一步怎麼“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措施要硬,執行力要強,確保穩産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

春風化雨。重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打實,措施硬碰硬。皖北大地麥苗育生機,鄱陽湖畔油菜正生發,華北平原春耕備耕忙……重要一年,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種子正蓄積向上生長的力量。

大國糧倉怎麼穩?

穩面積、穩産能、增效益。黨政同責一起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穩字當頭,頭等大事吃飯問題。

數千年農耕文明,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新時代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念茲在茲。

“保障好初級産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這是對世情國情農情的深徹洞察,也是大黨大國大局的深遠謀劃。

2021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自然災害等困難,糧食總産量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長267億斤,繼續穩定在1.3萬億斤臺階上。

1.3萬億斤有多重?

——這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強大底氣。

人們不會忘記,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許多國家不約而同捂緊“糧袋子”,糧食出口受到限制,全球供應鏈遭遇衝擊。考驗面前,我們無論城市鄉村,貨架上的糧食滿滿噹噹,“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讓人心中不慌。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不是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年年抓緊糧食生産,如何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這是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有力支撐。

糧食是飯碗,也是信心。放眼今日中國,從4億人吃不飽到14億多人吃得好,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把“誰來養活中國”的問號遠遠拋在身後。

糧價是百價之基,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穩住大國糧倉,穩了物價,穩了市場,穩了預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和迴旋餘地,讓現代化航船破浪前行。

1.3萬億斤從何來?

——來自顧全局、謀長遠的重大戰略。

“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正是沿著這一戰略穩健前行,“單一安全”向“全鏈條安全”拓展,“産量安全”向“生態安全”延伸,“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推進,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74公斤,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來自範圍廣、層次深的全方位變革。

“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吃不飽”已成過去,新課題接踵而來,消費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

“跟著廚房調結構,盯著車間管田間。”河南省永城市新橋鎮種糧大戶劉新全,把小麥“種”在産業鏈上,3000多畝地裏,普通麥“咻咻”消失,優質麥“噌噌”生長。應對難題,聚焦結構性,發力供給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展開。

多的減下去,缺的調上來。田野裏的“加減法”,換來産業結構一手好牌:截至目前,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麵積佔比37.3%,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數量累計達到5.9萬個。

——來自夯得實、扎得穩的産能根基。

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有這樣一組數據,記錄著不斷提升的糧食産能:截至2021年底,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9億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

禮讚豐收,致敬農民。擁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東方古國,進入新時代,連續歡慶4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從牛耕肩挑的傳統勞作,到機械化、智慧化的現代農業,吃飯這個問題有了更加堅實的保障;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存努力,到種地有證書、技術有職稱的職業發展,農民這個身份有了前所未有的驕傲。

連年豐收,大國糧倉是否高枕無憂?

“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一劍封喉”……句句箴言,字字深重。

於安思危,于治憂亂。大國糧倉面臨的現實難題不少。

看國際,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糧食産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增加。看國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不會改變,農産品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的任務越來越重。看實際,部分地區還存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産。

重要一年,以國內糧食穩産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條底線,容不得半點含糊。

“未來隨著人口增長、消費升級、城鎮化推進,糧食供求形勢會越來越緊。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挖掘增産潛力,確保産得出、供得上、供得優。”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

黨政同責一起扛。2022年是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的第一年,“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産量。責任壓緊壓實,既算“經濟賬”,更算“政治賬”。

優化佈局穩産能。“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確保2022年糧食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守住耕地紅線,“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建成10億畝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提速種業振興,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逐步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保護種糧積極性。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農業農村部門圍繞政策保本、經營增效做文章,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扶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敢種糧、種好糧。

兩個百年交匯,兩個大局交織,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統籌發展和安全尤為重要。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諄諄告誡,化為“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的紮實行動——

海南三亞。“創新種質、選育品種,為的就是打贏這場種業翻身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的團隊又來到這裡,他們培育出的多個大豆新品種從這裡走向全國。

中原糧倉。“前期麥播晚,春管措施得跟上。”河南省淇縣西崗鎮臥鸞村大田內,村民李文周正給小麥追肥,“為農田增溫保墑,管好麥田,准保又是好收成。”

吉林梨樹縣。“農時不等人,忙活春耕備耕。”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介紹,今年合作社準備種植700公頃玉米,400噸化肥已經備好,“再添臺大收割機,用好農機、農技,多打糧,打好糧。”

從南到北,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

回眸歷史,中國人的飯碗從未端得如此之牢;眺望未來,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脫貧基礎咋夯實?

穩政策、穩機制、強能力。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擺脫貧困,中華民族千年夙願。2021年,夙願得償。

穩字當頭看“三農”,重要一條,就是要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不能敲鑼打鼓宣佈脫貧了,結果這邊是哭爹喊娘、一片埋怨聲,情何以堪啊。要經得住歷史檢驗!”“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殷殷囑託,諄諄告誡,是“讓鄉親們過好光景”的人民情懷,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釘釘子精神。

消除貧困,也是一個全球性的治理難題。

兩個“1億”耐人尋味。去年初,中國宣佈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而據世界銀行預測,受疫情影響,全球或有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東方,中國為什麼能?

“告別窮日子,過上好日子,俺們打心眼兒裏感恩黨!”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旱天嶺村脫貧戶馬志保由衷感慨。一批批扶貧幹部下鄉,一個個脫貧項目落地,地處西海固的旱天嶺村,通了自來水,建了學校、衛生室、文化廣場,發展起肉牛産業。脫貧之後怎麼幹?馬志保答得乾脆:“還得鉚足勁加油幹!用足好政策,讓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跳出西海固,視野放得再開些,中國脫貧奇跡的答案愈加清晰。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黨帶領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數百萬扶貧幹部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攻下一個又一個貧困堡壘。四川涼山“懸崖村”天塹變通途,雲南貢山獨龍族“一步跨千年”,一個個山鄉巨變,刻錄下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的責任擔當,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看自身,脫貧地區尤其是原來的深度貧困地區,産業基礎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不強,部分脫貧戶發展能力還比較脆弱,一些邊緣戶稍遇風險變故,就可能致貧。説挑戰,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再算上疫情、災情等不確定因素,脫貧群眾穩崗就業難度加大。

重要一年,扎紮實實穩住脫貧基礎,“穩”字背後有千鈞。

如何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政策不留白。中央明確設立5年過渡期,嚴格落實“四個不摘”,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縣、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萬企幫萬村”升級為“萬企興萬村”,幫縣帶村接續幹。易地扶貧搬遷續寫“後半篇文章”,讓脫貧群眾“穩得住、能融入、能致富”。

工作不斷檔。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九龍村脫貧了,駐村工作隊隊長張軍勇卻沒走,“鞏固脫貧成果任務還很艱巨,我要留下來,領著鄉親們繼續幹。”在全國,脫貧攻堅戰打贏後,56.3萬名駐村幹部完成選派輪換,接力幫扶。

投入不減力。中央財政將原專項扶貧資金調整為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021年規模比上年增加100億元。繼續為建檔立卡脫貧人口提供免擔保免抵押小額貼息貸款,去年新增發放650.4億元。

機制不漏人。築牢防貧網,遮風又擋雨。去年夏天,特大暴雨來襲,河南省扶溝縣樊家村大棚蔬菜受損嚴重,脫貧戶樊合生瀕臨返貧,防貧網將他“拉”了回來。他感慨:“災後幫扶及時跟進,補種的黃瓜上市正趕上菜價上漲,損失補回來了。”各地不斷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下一步要繼續穩政策,該接續的接續,該完善的完善,該創設的創設。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適當放寬監測對象認定,簡化流程,做到及時發現、精準幫扶、動態清零。”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表示。

如何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錢袋子”鼓起來。江西省井岡山市,強産業促增收,依靠紅色旅遊資源,打造精品民宿。神山村脫貧戶彭夏英有了新活計,燒菜做飯、整理房間,“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月收入超過1萬元。”從全國來看,脫貧産業提檔升級,脫貧群眾2021年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超過16.9%。

就業崗位多起來。貴州省榕江縣,多渠道促就業,暖心服務助力外出務工,扶貧車間帶動就近就業,確保有勞動能力脫貧戶端穩就業“飯碗”。從全國來看,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到3145萬人,超年度目標任務近126萬人。

公共服務優起來。雲南省昭通市,強基礎促安居,不斷提升脫貧群眾幸福指數。脫貧戶王琴,從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搬到永善縣紅光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校配套完善,“幹啥都方便,生活真巴適!”從全國來看,越來越多的脫貧村出行暢了,房子新了,環境美了,脫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變成現實。

如何讓脫貧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幫扶再加力。針對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出臺14個方面高含金量政策,圍繞産業發展需要選派“科技特派團”,開展“組團式”教育和醫療幫扶,一系列舉措增強脫貧地區發展能力。

基礎再夯實。從衛星上拍下的照片見證變化:脫貧地區集中的“胡煥庸線”以西區域,“夜光面積”持續增加。這背後是脫貧地區電網加大鋪設,“四好農村路”不斷延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活力不斷迸發。

發展再提速。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紮實推進,生態旅遊等新業態注入新動能;“快遞進村”比例超八成,農村電商等新渠道助力新生活。全國每個脫貧縣形成2至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主導産業,經濟發展增速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成就彪炳史冊,使命昭示責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懷揣美好生活嚮往,朝著共同富裕目標,脫貧群眾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幹,中國“三農”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向未來。

鄉村振興如何干?

穩步伐、穩節奏、提質量。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新春佳節,烏蒙山深處,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山水如畫,遊人如織。這裡曾是深度貧困村,出山攀“手扒岩”,吃水到江邊背。如今,水電路通到家,苗繡蠟染暢銷全國。

去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村,在村文化廣場上,親切地對鄉親們説:“脫貧之後,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希望鄉親們繼續努力奮鬥,把鄉村産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

在外打工的趙玉學,返鄉辦起農家樂。“一年來,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甩開膀子幹,把鄉村建設得像苗繡一樣美,日子過得像黃粑一樣甜。”

一個鄉村藏著一個中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化屋村之變,背後是歷史大邏輯、發展新命題。“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

百年變局風雲激蕩,危機並存、危中有機,應變局、開新局、穩大局,鄉村振興如何發力?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農業農村現代化怎麼著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大局、深遠謀劃新局,一系列重大判斷、重要論述、重點部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方向。

標定新方位。“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擘畫新藍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未來鄉村新圖景振奮人心。

落子新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寫入黨章。過去一年,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此有法可依。《“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日前印發,明確路線圖。從中央到地方,一個個行動方案密集出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路徑更加清晰。

重心轉移,不變蹄疾步穩;風險疊加,始終砥礪前行。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從東北黑土地到中原糧倉,從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匯成強音。

調優結構,沃野刷新“綠色底色”。

“養生態蝦,種綠色稻,一田雙收。”江西省吉水縣盤谷鎮稻蝦共作示範基地,負責人王銀笑算起立體種養賬頭頭是道:“畝産有機稻800斤,小龍蝦300斤,畝利潤達5300元,稻米更好吃,收入增5倍。”

肥藥減下來,質量提上去,農業的生態底色越發鮮亮。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6%,農産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7.6%。稻田裏不只有水稻,還有“稻蝦”“稻魚”,這種共作模式,保住“米袋子”“菜籃子”,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調好方式,農業上演“動力變革”。

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一根網線讓河南省光山縣油茶産業規模越來越大。方洼村山農合作社負責人李開齊舉著手機帶起貨來,“油茶果産量比上年增兩成,還有人點名認養油茶樹。”

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城鄉“同網同速”,數字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2021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

調順體系,産業奏起“融合交響”。

“大蒜之鄉”山東省金鄉縣,大蒜不僅是農産品,還製成蒜油、大蒜素等保健食品。依託大蒜價格指數中心,農民既是蒜農,也是蒜商,對全球蒜價瞭如指掌。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陌上花開”田園綜合體,産業、生態、文化一起上,産村相融“接二連三”,零碳田園賞心悅目。

既精耕“一畝三分地”,又抬頭放眼大市場,生産、加工、營銷算大賬,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添新景。“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鄉村集聚新動能。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改廁改水、修路通渠、植綠增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啟動,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一個個宜居宜業的村莊,成為廣大農民的幸福家園。

融融春光裏,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牛樓村,青石鋪街,燈籠高挂,灰白相間的農房靜立兩旁。村黨委書記朱寧富細數變化:“道路拓寬了,自來水入戶,村莊變景區,田園變公園,鄉村遊成‘美麗經濟’,一年接待遊客110萬人次。”

這是鄉村建設行動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8%,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0%以上行政村,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環境美”攜手“生活美”,一起來敲門。

環境美,生活美,還需文化豐。“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鄉村振興,塑形又鑄魂,補文化短板、優文化供給、重文化傳承,公共文化體系更加健全,農民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明鄉風勁吹廣袤田野。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農業農村工作,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聚焦富裕農民這道必答題,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農業成本上漲等種種不利因素,想方設法強産業,千方百計穩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內涵更豐富、動能更強勁。

鄉村産業拔節生長,增收後勁越來越足。江蘇省泗陽縣三莊鎮尚然農場,草莓大棚裏生機盎然,葉子下挂滿果子,鄉親們正在採摘“空中草莓”。“長在半空,無土栽培、自動滴灌,産量效益成倍增加,比普通品種的價格高出1.5倍。”負責人朱政説。

就業優先政策給力,飯碗“含金量”越來越高。“剛往家打款1.7萬元,蠻有成就感!”靠著好手藝,雲南省雙柏縣妥甸鎮農民王坪在上海的一家工廠當起操作工。“每天工作8小時,包住包吃,還有保險,就想努力把活兒幹好!”王坪幹勁十足。

“小賬本”連著“大賬本”。開局之年,增收實現“開門紅”,2021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31元。值得一提的是,全國1420萬返鄉農民,家門口穩定就業。

成績面前尤需謹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一些地方的農村改廁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有的地方盲目搞合村並居、大拆大建“一刀切”,“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

直面問題,倒逼行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這是一個長期過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既要堅決反對不擔當、不作為,也要堅決防止簡單化、亂作為,確保鄉村振興能夠行穩致遠。

堅持求好不求快,著眼長遠,謀定而後動。根據各地發展實際,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分步實施,積小勝為大成。産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後勁,針對嚴峻形勢,多措並舉,産業帶動、創業拉動、改革驅動,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把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一件找出來,解決好。2022年,鄉村建設行動將全面推開,穩步伐提質量,紮實穩妥推進重點任務。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鄉村振興不可能一種模式打天下,需要各地從實際出發探索有效的模式、路徑。

新取向、新形象,新景象、新氣象。

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個最大危害,讓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直插鄉野,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地生根。鄉土中國,嶄新畫卷。

發展動力靠啥強?

穩人心、穩信心、謀創新。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進入新發展階段,既有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也有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狀,既要化解“誰來種地”的難題,也要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瓶頸。

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這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工與農,城與鄉,千頭萬緒,難題如何突破?發展如何續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破解‘三農’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

“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

…………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

正是對歷史大勢的深刻把握,對時代風雲的深切洞察,對發展規律的深入認識,對人民期待的深情回應,一道道發展難題有了清晰答案。

發展動力從何而來?

“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動力。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當年,18個鮮紅的指印,催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40多年來,深扎泥土的改革在這裡不斷生發。包産到戶、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集體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不僅“戶戶有田”,更要“人人致富”,稻菽延綿、瓜果飄香、青山綠水成為小崗新風景。

農村改革之所以航向不偏、動力不竭,因為我們黨始終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法,不能變的堅決不變,該改變的順勢而變。

堅持不變的,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

“拿到紅本本,吃下‘定心丸’。”一本土地確權證,讓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黃村村民黃光池的心穩了,“村裏成立合作社,土地放心流轉,我安心外出務工,年收入超6萬元。”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契合農業生産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目前,全國2億多農戶拿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15億畝承包地確權到戶。2022年要用好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穩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

不斷求變的,是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係,與現代農業、環境生態不匹配的生産方式。

創新經營體系,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黑龍江省青岡縣涌現“田保姆”,“你種地、我服務、保豐收,全程託管解決了一家一戶幹不了的事。”沃土豐達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仲維華説,一台臺大農機、一項項新技術,讓合作社輕鬆管好上萬畝地。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16.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

綠色理念引領,突破資源緊缺的瓶頸。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十四五”期間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土壤有機質含量將平均提高10%以上。梨樹縣雙瀅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陶勇感嘆:“這兩年黑土地緩過勁兒來,玉米産量噌噌往上漲,一畝地少用20斤肥,合作社一年節本增效60多萬元。”

發展要素如何集聚?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幹部配備等方面採取有力舉措,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形成。

強機制,農業農村投入多起來。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傾斜,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安排24975.47億元,較上年增長4.5%。接下來,支農投入力度不減、渠道拓寬、精度更高,將持續為“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聚人才,引智扶智政策好起來。激活新産業新業態,培育“土專家”“田秀才”,“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依託農創園、美食街,33歲的宋章峰流轉24座紅薯培育大棚,返鄉大學生劉亞楠種上了綠色瓜果。智力下鄉、技術下鄉、管理下鄉,産業引人、平臺養人、環境留人,越來越多“三澗溪村”成為農村幹事創業的大舞臺。

大道如砥,行穩致遠。馭風踏浪,穩中求進。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站在重要一年,面對“前所未有”,落實“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重要要求,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自覺地認識和把握“穩”與“進”的辯證法,以穩求進,以進固穩,在更週全的“穩”與更高質量的“進”良性互動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重要一年,穩字當頭看“三農”,看出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執政自覺與政治智慧。

——穩字當頭看“三農”,彰顯歷史擔當。

放置千百年計的時間刻度中,農業興旺,則國家穩定;農村凋敝,則社會動蕩。“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是我們黨對歷史規律的精準把握,更是“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的政治清醒。

——穩字當頭看“三農”,展現世界眼光。

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農業新技術走出國門,惠及世界。僅一項菌草技術,就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昔日“山海情”牽起閩寧兩地,今天大循環聯通“一帶一路”,“三農”發展的舞臺更加寬廣。

——穩字當頭看“三農”,映照人民立場。

“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莊稼能不能澆上水”“地裏有沒有套種豆子”“家裏幾口人出去打工”……聲聲關切,折射的正是“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不變信念。不論國內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會改變,不會動搖,不會遲疑。

——穩字當頭看“三農”,印證底線思維。

從“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到“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從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

***  ***  ***

謀好開年,幹好全年。“三農”向好,全局主動。

重要一年,穩字當頭看“三農”,錨定大局和大勢——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我們做好2022年經濟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以穩促進,以進固穩,致廣大而盡精微,讓穩的基礎更加牢,讓進的信心更加足。

重要一年,穩字當頭看“三農”,增強定力與動力——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對於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埋頭苦幹、勇毅前行,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實踐正在書寫:新征程上,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活力和韌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歷史終會證明:前途光明的中國經濟,將繼續為世界提供機遇,作出貢獻。(記者 朱雋 顧仲陽 王浩 常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