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灣區珠江口跨海跨江通道群掠影

2022-06-30 07:4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南沙大橋全景(6月29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南沙大橋上跨珠江口獅子洋水域,連接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番禺區海鷗島和東莞市沙田鎮。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建設中的黃茅海跨海通道(6月28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黃茅海跨海通道東起珠海市平沙鎮,西接江門市鬥山鎮,橫跨珠江口崖門入海口黃茅海水域,線路全長約31公里,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南沙大橋坭洲水道橋(6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南沙大橋上跨珠江口獅子洋水域,連接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番禺區海鷗島和東莞市沙田鎮。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建設中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6月7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地下互通為一體,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一艘巨輪通過港珠澳大橋東、西人工島之間的伶仃洋主航道(2018年7月27日攝)。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全長約55公里,集橋、島、隧于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發(郝笑天 攝)

港珠澳大橋海上日出(2019年8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全長約55公里,集橋、島、隧于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發(李建束 攝)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塔、西人工島及遠處的深圳市區(6月7日攝)。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地下互通為一體,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虎門大橋緊鄰鴉片戰爭古戰場遺址之一的威遠炮臺(2020年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虎門大橋橫跨珠江口獅子洋水道,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建設中的黃茅海跨海通道(6月27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黃茅海跨海通道東起珠海市平沙鎮,西接江門市鬥山鎮,橫跨珠江口崖門入海口黃茅海水域,線路全長約31公里,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虎門大橋全景(2020年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虎門大橋橫跨珠江口獅子洋水道,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南沙大橋大沙水道橋(6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南沙大橋上跨珠江口獅子洋水域,連接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番禺區海鷗島和東莞市沙田鎮。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建設中的深中通道中山大橋(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地下互通為一體,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曾經被伶仃洋隔斷的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通。在建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經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這些大灣區“硬聯通”工程為灣區人員、物流以及創新技術等流通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