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共建大美城鄉 同圓安居夢想——“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成就

2022-09-15 08: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 題:共建大美城鄉 同圓安居夢想——“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成就

新華社記者 王優玲

努力建設大美城鄉,促進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城鄉面貌發生巨變,人民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9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北京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有關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中共中央宣傳部14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有關情況。

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完善 住房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姜萬榮説,這十年,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完善,為百姓安居托底。累計完成投資14.8萬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4億多群眾喜圓安居夢。

姜萬榮説,要健全“兩個體系”,一個是住房市場體系,另一個是住房保障體系。十年來,全國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4300多萬套,幫助上億棚戶區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公租房運營管理不斷加強,實物供給數量顯著增加,貨幣補貼制度不斷完善。到2021年底,38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了公租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心繫百姓安居冷暖,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把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個目標作為重要任務全面部署,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成為社會共識。

“這十年,是我國房地産業發展速度最快、房地産市場規範程度不斷提高的時期,人民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王勝軍説,這十年,我國住房供應規模持續增加,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132.34億平方米,是上一個十年的2.2倍。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8.6平方米。

城市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建築業轉型升級

“這十年,是我國城市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發展質量顯著提高的時期,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姜萬榮説。

他説,十年來,我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治理水平明顯提高。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建成區面積6.2萬平方公里,城市燃氣普及率98.0%,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8.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7平方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主任李曉龍説,這十年,是我國城市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的十年。我國持續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全面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城市園林綠化,基本消除了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6.3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800萬戶,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實行垃圾分類,覆蓋1.5億戶居民。

城市建設離不開建築業的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工程師李如生説,這十年,是我國建築業轉型升級、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的時期。十年來,建築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産業地位更加牢固,建築産業現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質量穩步提高。2021年,建築業總産值達到29.3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達到8萬億元、佔GDP的7%;吸納就業超過5000萬人。

鄉村建設深入推進 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這十年,是我國鄉村建設力度空前、鄉村面貌發生巨變的時期,廣大農民擁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姜萬榮説。

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大力整治。李曉龍説,十年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到90%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60個百分點。基本完成2.4萬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近10億立方米各類陳年垃圾得到妥善處置。

李曉龍説,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組織實施了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將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掛牌保護,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52萬棟歷史建築和傳統民居、3380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保護傳承,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産保護群。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李如生説,在脫貧攻堅戰中,全國2341.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歷史性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開展動態監測,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加快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讓廣大農村群眾住得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