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 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2022-10-09 13:04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 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旨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攜手打造開放合作平臺,為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提供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統籌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一、深化政策溝通,廣泛國際共識不斷凝聚

政策溝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行動先導與重要保障。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充分溝通協調,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廣泛國際合作共識。

(一)戰略合作對接持續擴容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與145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投資、貿易、金融、科技、社會、人文、民生等領域。同時,我國積極履行國際責任,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同各方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對接。在全球層面,“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形成了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政策合力。在區域層面,“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區域發展規劃或合作倡議有效對接,達成促進互聯互通、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共識。

(二)高峰論壇溝通卓有成效

經過夯基壘臺、立梁架柱,共建“一帶一路”各種體制機制建設逐漸成形。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我國著力打造共商國際化平臺與載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一帶一路”框架下最高規格的國際合作平臺。2017年和2019年,我國先後成功主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首屆高峰論壇期間,29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等領導人出席,來自140多個國家、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參會,形成5大類279項具體務實成果。目前,這些成果已經全部按計劃進度落實完成,其中部分成果轉入常態化工作,將持續予以推進。第二屆高峰論壇吸引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取得更豐碩成果,並提出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開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征程。

二、加強設施聯通,互通互聯水平不斷提升

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8年多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已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贏項目成功落地。

(一)經濟走廊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六大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戰略支柱和區域經濟合作網絡的重要框架,包括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8年多來,六大經濟走廊建設亮點紛呈,為建立和加強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暢通亞歐大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經過亞歐大陸中東部地區,不僅將充滿經濟活力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聯絡在一起,更暢通了連接波斯灣、地中海和波羅的海的合作通道。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經過亞洲東南部這一全球人口最稠密地區,連接沿線主要城市和人口、産業集聚區。中巴經濟走廊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建設起步早進展快,第一階段的22個優先項目已基本完成。根據巴基斯坦計劃委員會不完全統計,中巴經濟走廊第一階段早期收穫項目已創造約3.8萬個工作崗位,75%以上為當地就業,其中能源項目吸納1.6萬名巴方工人和工程師就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創造約1.3萬個工作崗位。自2021年起,中巴經濟走廊順利進入第二階段的建設,雙方合作的項目尋求多領域、多方向佈局。

(二)基礎設施項目有序落地實施

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要架構,一批標誌性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鐵路方面,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雅萬高鐵、中泰鐵路建造穩步推進。公路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1]順利完工並移交通車,中俄黑河大橋建設竣工。航空方面,國際民航運輸航線網絡不斷拓展,截至2021年末,我國與100個國家簽訂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其中54個國家保持定期客貨運通航,與東盟、歐盟簽訂區域性航空運輸協定。

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通互惠互聯的有效載體,中歐班列連通中歐物流的作用進一步凸顯。截至2022年1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運送貨物超455萬標箱,貨值達2400億美元,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為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尤其是2016年統一品牌以來,通過陸續實施霍爾果斯、阿拉山口、二連浩特、滿洲裏等口岸站擴能改造工程,啟動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等5個城市樞紐節點的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中歐班列的口岸和通道運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16年至2021年,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由1702列增長到15183列;運輸貨物品類擴大到汽車配件及整車、化工、機電、糧食等5萬餘種;年運輸貨值由80億美元提升至749億美元,在中歐貿易總額中的佔比從1.5%提高到8%。

三、提升貿易暢通,經貿投資合作不斷拓展

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著力點,是推動各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8年多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穩步提升,貿易方式不斷創新,貿易暢通邁上新臺階。

(一)國際貿易保持快速增長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已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輻射“一帶一路”的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快建設,我國與13個沿線國家簽署7個自貿協定,與歐盟、新加坡等31個經濟體簽署了“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協議。2013—2021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由6.5萬億元增長至11.6萬億元,年均增長7.5%,高於同期整體貨物貿易年均增速;佔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由25%提升至29.7%。

此外,“絲路電商”成為拓展經貿合作的新亮點和新引擎。截至2020年末,我國已與16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22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雙邊合作機制,共同開展政策溝通、規劃對接、産業促進、地方合作、能力建設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著力培育貿易投資新增長點。

(二)雙向投資實現互惠共贏

在合作機制的紮實推進下,雙向投資及合作總體保持穩定增長。2013—2021年,我國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累計1613億美元,年均增長5.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地;沿線國家在華投資設立企業3.2萬家,實際累計投資712億美元;我國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累計約1.1萬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286億美元,涵蓋交通、電力等多個領域。

(三)合作園區建設蓬勃發展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合作工業園區項目穩步推進,成為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一大批園區憑藉自身優勢迅速發展,如中白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中國印尼綜合産業園區青山園區、中柬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中國埃及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中國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等,在承接中外企業合作、解決當地民眾就業、帶動東道國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數據顯示[2]截至2021年末,境外經貿合作區分佈在46個國家,累計投資507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6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9.2萬個就業崗位。

四、擴大資金融通,金融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我國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金融合作,推動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務。

(一)金融機構協同能力逐步增強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29個國家財政部門共同核準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其宗旨是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推動沿線國家、國際組織、金融機構、投資者共同參與,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多元化融資體系。我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聯合能力建設中心,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優化宏觀經濟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與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共同成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推動國際金融機構及相關發展夥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二)多邊金融合作支撐作用顯現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3]、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合作機構相繼成立,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雙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截至2021年10月,亞投行的成員數量由啟動運營時的57個增至104個,成員數量僅次於世界銀行,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截至2021年末,亞投行已批准158個項目,累計投資總額達319.7億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亞投行成立專項應急基金,用於支持成員國的緊急公共衛生資金需求,惠及越南、格魯吉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19個國家,應急基金由初始額度的100億美元追加至130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絲路基金簽約以股權投資為主的各類項目49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70%的簽約資金運用於電力電站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港口航運、高端製造業等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五、促進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往來不斷深入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根基和關鍵。近年來,各國在文化、教育、旅遊、科技創新和抗疫等方面合作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民心相通項目,“一帶一路”民意基礎不斷鞏固。

(一)文化交流互動日益密切

“一帶一路”為國際人才培養與合作創造條件。倡議提出後,我國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重點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強化務實合作,加大推進力度,促進民心相通,不斷為“一帶一路”建設厚植民意根基。截至2019年末,我國已與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共計60所高校在23個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16所高校與沿線國家高校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同時,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明顯增多,品牌化趨勢明顯,不斷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繼續向全方位、深層次發展。

(二)科技創新合作亮點紛呈

自2017年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推動創新之路建設。截至2021年末,我國與84個共建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支持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累計投入29.9億元,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

(三)民生援助項目穩步推進

依託共建“一帶一路”平臺,我國大力援助沿線國家治窮減貧,提供各種專業技能培訓,涵蓋減貧、農業等多個領域。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共建“一帶一路”有望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我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獲得國際社會公認,與31個合作夥伴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係倡議,積極開展抗疫援助,引領抗疫國際合作。2020年,我國向150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防護服、口罩、呼吸機等大批防疫物資,向34個國家派遣37個醫療專家組。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累計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0億劑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過攜手抗擊疫情,“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內涵不斷豐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情誼日益加深。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但仍面臨重要機遇。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抓住戰略機遇,堅定不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注:

[1]指卡拉奇至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至木爾坦段)和喀喇崑崙公路升級改造二期(哈維連至塔科特段)。

[2]數據來源為商務部。

[3]簡稱亞投行。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