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多個重大項目跑出建設“加速度”

2022-11-07 10:24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江蘇多個重大項目跑出建設“加速度”
保障能源安全 築牢“壓艙石”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更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來,面對多重困難挑戰,江蘇國資國企迎難而上,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加快推進能源類重大項目建設,為全省“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保駕護航。

10月下旬,記者走進鹽城、南通等地探訪發電機組、沿海輸氣管道、LNG儲運等重大項目建設投産情況。項目工程負責人紛紛表示,正全面加快在建工程建設進度,爭取建成後更好地保障能源供應、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清潔低碳高效發展,“百萬機組”擴動能

記者10月底來到位於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的射陽港電廠。只見這裡多座超百米高的機組建築矗立廠區,大型塔吊、機械臂正有條不紊地運轉起落。

“射陽港電廠百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擴建工程,依託射陽港電廠水陸交通便利、淡水資源豐富、出線走廊開闊等優越的擴建條件進行建設。”射陽港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擴建工程部主任夏曉飛介紹。

這一項目是江蘇省重點能源保供項目,也是我省“十三五”期間唯一核準的大型煤電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約90億元,2020年12月獲得核準,2021年6月開工建設,計劃2023年建成投産。項目建成後,年發電量約100億千瓦時,年産值約46億元,可滿足江蘇“十四五”期間用電增長需求,增強電網調峰能力,提高供電可靠性,優化全省電力結構和佈局。

“項目建成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還能實現生態效益同步發展。”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江介紹,項目採用先進的二次再熱技術,同步建設高效除塵、脫硫、脫硝設施,各排放指標均實現超低近零排放,設計供電煤耗僅264克/千瓦時,能源利用率高。“鍋爐採用兩層微油點火系統,完全取消傳統大油槍,僅機組調試期間就可節約1200噸左右柴油,投産後每年可節約三四百噸柴油。”

創造多項國內第一,促進管網互聯

江蘇沿海輸氣管道如東—常熟—太倉段項目是江蘇省沿海輸氣管道專項規劃中沿海管網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江蘇省液化天然氣儲運調峰項目、協鑫匯東LNG接收站、華潤LNG接收站與蘇南天然氣管網的重要通道。

“目前同步開展5個標段工程建設,完成管道焊接近110千米。關鍵工程如東陽光島管線橋段已完工,作為國內口徑最大、鋼級最高、管線最長、首個採取豎向補償方式的高壓天然氣管線項目,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江蘇省沿海輸氣管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愛軍介紹。

作為補齊蘇北蘇中輸氣管道短板、促進管網間互聯互通的重要項目,該項目預計2024年12月與長江盾構工程同步投産。“屆時將與蘇南管網全線貫通,多個LNG接收站的天然氣將通過沿海輸氣大通道送至長三角各地,滿負荷狀態下日輸量可達9000萬立方米,相當於45萬戶家庭一年的用氣量。”徐愛軍説。

面對施工期間遇到的種種難題,項目組不斷攻堅克難。“為將28個重達16噸的S彎管吊至6.8米高空,進行全自動焊接連續作業,公司創新團隊經過兩個月11次模擬推演試驗研究出‘島外預製、分批運裝’施工方案,克服管重、風大、高空作業以及在役管道保護難度大等困難,僅用半年時間就圓滿完成任務。”徐愛軍説,“如此大口徑、高鋼級、大壁厚的補償彎採用自動焊接技術,在國內尚屬首次。”

築牢能源“壓艙石”,扛起應急保供重任

近日,在位於如東陽光島的江蘇省液化天然氣儲運調峰工程項目上,一隻重達760噸、直徑86米的鋼制穹頂,與罐頂承壓環順利閉合。這標誌著該項目二號儲罐穹頂氣頂升作業順利完成。

“氣頂升作業是液化天然氣儲罐安裝施工中難度最大、工藝最複雜、風險最高的工程節點之一。”江蘇國信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沈寅飛介紹,歷時近一個月,3台儲罐總計72片、總重1500噸的穹頂模塊吊裝最終順利完成。

項目工地上,多名焊接工人戴著口罩與護目鏡,手持焊接機器正在儲罐內作業。“整個項目佔地面積360畝,分兩期建設。一期總投資約52億元,建設3座20萬立方米LNG儲罐及配套設施設備;二期總投資約25億元,新增1座20萬立方米LNG儲罐和1座8萬—26.6萬立方米LNG專用碼頭。”江蘇國信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焰介紹道。

作為我省自主投資建設的第一個接收站項目,也是我省目前唯一的LNG儲運調峰項目,江蘇省液化天然氣儲運調峰工程項目將發揮天然氣保供的“壓艙石”作用。

“整體項目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同步建成投産,項目建成後總罐容達80萬立方米,最大儲氣能力為4.8億立方米,最大日供氣量可達6000萬立方米,可保障全省全行業3天用氣量。”

據了解,省國信集團不斷加快重大項目推進步伐,目前共有在建、擬建和規劃項目20余個,預計總投資超1600億元。“十四五”期間,還將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綜合能源服務商,以火力發電、天然氣、煤炭儲備等傳統能源為基礎,以新能源為重點,以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為調節,實現傳統能源、新能源和儲能等多能互補、協同供應。(記者 李晞)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呂俐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