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從全國兩會看民生新圖景

2023-03-09 07: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題: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從全國兩會看民生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5日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民生關切,展望美好圖景,暢談未來打算,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凝聚起團結奮鬥、向著更美好生活不斷前進的信心與力量。

堅持人民至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春日暖陽中,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橋鎮鄉橋鎮村村民正忙著大棚升級改造,溫室裏各種蔬菜青翠欲滴。

來北京前,橋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樊九平代表一直為此奔忙。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總書記的話説到了我們心坎裏。”樊九平説,“靠著大力發展特色産業,這些年我們的日子就像種下的山地蘋果,越來越紅火!”

一個村莊變化的背後,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速度和溫度。

過去十年,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過去五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5年提高到14年,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0.2%提高到65.2%。

過去三年,面對疫情衝擊,我國經濟年均增長4.5%、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動態優化調整防控政策措施,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

過去一年,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階段性擴大低保等社會保障政策覆蓋面……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告別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千年夢想變成現實——

海拔1400米,懸崖古路,天梯彝寨。2018年索道的開通,改變了這個村子的命運。

“原本3個小時的山路變成只需3分鐘。核桃、花椒都可以運下山了,網絡通了,來這裡的外地遊客也越來越多。”來自四川省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的鄭望春代表説,“脫貧摘帽後,我們想著怎麼快馬加鞭推進鄉村振興。”


郵車行進在通往四川省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的山路上(2021年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曾經被稱為“天坑村”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週被千米絕壁合圍,同樣因為一條出山公路的開通,發展迎來新階段。


這是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通往外界的公路(2020年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如今大家吃上了旅遊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邁上2萬元臺階。”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又定下新目標:今年計劃引入旅遊公司,以照片、影像的方式再現下莊人絕壁開路的故事,讓鄉村旅遊更有內涵。

守護生命,守衛健康,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

過去三年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場景,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代表回憶起來歷歷在目。

2020年2月,他帶領170多名浙江援鄂醫療隊員出征武漢;2022年4月,帶領1800多名浙江醫療隊員支援上海方艙,11月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他又堅守在“保健康、防重症”的醫療救治一線。

“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每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我們國家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真正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葛明華説。

聚焦民生事,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過去十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委員共商民生大計。從心繫四川涼山州“懸崖村”村民如何出行,到詢問青海農牧民的電熱炕,再到關心湖南十八洞村“娶媳婦兒”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代表足足用了6分鐘,向總書記道出農民的“八個夢想”:讀書夢、健康夢、就業夢、致富夢、環境夢……

“如今,村裏有了幼兒園、小學,有著500多張床位的醫院正在建設……一個個夢想正在逐漸變成現實。”李連成掰著手指頭,操著濃濃的濮陽口音細數村裏變化。

“我們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發展新産業,生活有了大變樣。”李連成對未來充滿期待,“俺要和鄉親們一起加油幹,實現更大的夢想!”

在這次盛會上,黨的二十大制定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將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瞄準“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幅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畫卷徐徐鋪展。

增進民生福祉: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要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收入分配調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一老一幼”服務等工作——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生福祉念茲在茲。

近年來,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於民生,這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寫照。

就業、收入、醫藥、教育、“一老一幼”、住房……從黨的二十大到全國兩會,著眼保障和改善民生,部署一件件民生實事,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就業是民生之本。

“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百萬見習崗位募集計劃”“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68億元、增加50億元”……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報告、預算報告裏的部署安排,將有助於更好解決穩就業難題。

“原來是大學生回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現在回來了,我們要留住,更要用好。”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磐石街道五里墩村黨支部書記王銀香代表十分關心農村青年就業問題。

王銀香説,通過十多年發展電商産業,培養漢服、木材、農副産品加工等多個産業鏈,曹縣吸引了大量返鄉創業者。“將來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培育農村新業態,增強鄉村就業吸引力。”


2023年2月20日,在山東省曹縣五里墩村,王銀香(前)在電商直播間介紹村裏的特色食品。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黎勇委員説:“我們將發揮特色勞務品牌帶動就業創業的作用,開發更多適應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的見習崗位,千方百計穩就業、促發展、惠民生。”

高質量教育是百姓殷切期盼。

過去五年,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委員提交的20多份提案或建議,大多集中在教育領域。“促進教育質量與公平‘雙提升’,關鍵要在教師培訓和教學管理上下功夫,在加大對薄弱地區、鄉村學校的扶持上下功夫。”戴立益説。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89元……預算報告裏一系列民生數字具體而細緻。

“創新普惠保險能更好破解帶病投保難問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委員説,創新的醫療保險制度能更好守衛居民健康,而5G等新科技手段則能更好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的問題,讓更多人享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瞄準健康中國,織牢“一老一幼”健康保障網。

“把病床搬回家”,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在家住院、醫保報銷等醫療服務——這樣的場景,正在江蘇省無錫市成為現實。

“未來,更精細化、人性化、智慧化的養老服務將走進更多老年人生活,對養老服務業人才的需求也會加大。”江蘇省無錫市副市長盧敏委員説,我們要重點加大對服務失能、半失能老年群體的技能人才培養,探索“學歷教育+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實習實訓”四位一體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

聚焦百姓急難愁盼,以更大力度補短板、破難題。

2023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567億元;計劃再開工改造5萬個以上老舊小區,力爭讓2000萬居民獲益……全國兩會期間釋放的一系列信息令人振奮。

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電廠家園小區,綠植環繞、乾淨整潔,老人們聊天休息,十分愜意。通過引導小區居民參與,白城市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更好契合居民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無止境。”白城市市長楊大勇代表説,“今年我們將圍繞‘一老一幼’、教育醫療、就業創業、困難救助等方面謀劃實施‘十大民生行動’,全力以赴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奔向光明未來: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未來民生發展指明方向。

今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開局係全局,起步觀大勢。

新起點上,向著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闊步向前——

三月江南春好時。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村民一早就忙著打理房前屋後,迎接來參觀蘭花基地、學習押花工藝的遊客。

“邁向共同富裕,産業興旺是基礎。”被稱為“花木書記”的棠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明代錶帶領村民發展花木産業,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12萬元。

“未來我們要繼續加大鄉村特色産業發展,加快推進‘花香漓渚’黨建聯建,努力帶動更多周邊村莊一起富。”劉建明説。

過上更美好生活,高質量發展是關鍵。

2月21日,傳化集團化學益農新材料産業園項目在杭州正式開工。接下來,企業還會迎來更多項目陸續開工。

“開局之年,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幹勁奮力‘拼經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代表説,瞄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方面,傳化未來三到四年將投資近200億元,更好帶動就業和民生改善。

新起點上,向著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方向不斷努力——

九色鹿、反彈琵琶、飛天,一個個來自古老洞窟的形象驚艷亮相……正在北京舉行的“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一票難求、展期延長。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才能全面發展。”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代表説,我們將探索應用數字化等新技術,保護、傳承和弘揚好敦煌文化,讓遠在大漠的千年瑰寶“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越是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就越要重視讀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委員説,隨著全民閱讀的大力推進,中國人的精神一定會更豐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更深厚的基礎和更強大的動力。

新起點上,向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持續邁進——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全國兩會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鎮長仁青扎西代表剛驅車前往黃河源頭的鄂陵湖、扎陵湖調研生態保護情況。“湖泊面積增大了,野生動物種群也明顯增多。”説起近年來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仁青扎西充滿自豪。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片凈土,讓更多百姓吃上‘生態飯’。”仁青扎西話語堅定,“接下來我們將著力打造藏羊品牌、清潔能源、生態體驗、文化産品開發等,努力實現生態、生産、生活共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是百姓的幸福靠山。

過去“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如今“人在余村走、就是畫中游”。通過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村民過上了村富、景美、人和的幸福生活。

“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把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廣。”湖州市市長洪湖鵬代表説,湖州市正在美麗宜居花園、綠色創新發展、品質幸福生活等五個方面發力探路、爭當典範。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

“追夢路上,年輕人就要敢拼敢闖。”“90後”楊昌芹代表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赤水竹編”傳承人。她的心願是讓傳統非遺文化“老樹開新花”,帶領更多鄉親們用編織産業“竹”夢未來。


2020年11月5日,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竹編非遺産學研基地,楊昌芹(中)在指導學員學習竹編。新華社發(王長育 攝)

實幹成就夢想,奮鬥創造未來。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讓我們更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拼搏奮鬥,向著更美好生活闊步前進!(記者于佳欣、周蕊、陳諾、李延霞、何宗渝、熊爭艷、方問禹)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