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發佈
 
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介紹資助高校貧困生工作等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5日 21時00分   來源:中國網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主持本次發佈會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主持本次發佈會

    [王旭明]: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收看中國教育電視臺現場直播的廣大觀眾朋友,收看人民網、中國網在線直播的廣大網民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關注、出席教育部今年的第16次,也是我們定時定點召開的第7次新聞發佈會。

    大家都知道,北方的氣候一般很乾燥、熾熱,今天不同,空氣中帶著涼爽和濕潤,希望這種氣候能給大家一個好的心情。

    首先我先向大家報告一下我們剛剛結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的報道情況,7月12日-18日第三屆中外校長論壇在上海舉行,這屆論壇引起了許多記者朋友的關注,據不完全的了解,大概近有180名記者在會上報道,北京去的記者就有七八十人之多。

    中外大學校長就創新和社會服務廣泛的召開了討論。我們媒體報道情況也非常可觀,我感到特別高興的是許多主流媒體,在這裡面做了大量的報道,比如説《人民日報》在要聞版先後報出了很多篇關於大學校長論壇的新聞,其中有一篇提到中外大學校長的觀點集粹,這些觀點集粹我覺得非常啟發人,比如説“高考制度絕不能廢除但必須改革,目前模式我擔心把人培養得像機器”,“學生質量,中國擁有世界最優秀的本科生”等等,這一組報道確實比較全面的報道了中外大學校長的觀點。

    《光明日報》派了兩位資深記者報道,他們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專欄裏面進行了充分的報道,比如説記者宋曉夢寫的《我們進步了——寫于中外校長論壇閉幕之際》,另外他們在大學創新與服務專欄裏面提出了幾個觀點:“國際知名大學在堅持做什麼?”“技術創新在於善用大學資源”等等。

    我們感到特別興奮的是《中國青年報》派了四名記者會上跟蹤全方位報道,他們第一天用一整版篇幅報道了《21位年輕新校長首次集體亮相》。他們又採訪了6、7位校長,都發表了精彩的論述,視角獨特新穎。同時他們每一天都發表一整版或者多版的報道。記者謝湘連續報道了三期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這期他報道“中國大學校長聲音更響亮”。

    另外新華社也進行了充分的報道,新華每日電訊上大篇幅的對中外大學校長的觀點進行了集納。中國教育電視臺他們的報道不用説了,報道形式新穎,中國教育電視臺非常不容易,他們每天十幾位記者,保證每天都有實況播出。這期間教育部舉行了17場記者招待會,來我們這裡講學的14位外方大學校長,基本上都和記者有了見面機會,通過這種形式,使記者們充分的對本屆中外校長論壇進行了報道。

    7月上海的氣候是非常燥熱,有的記者開玩笑的説,以後誰要再表現不好,就讓他7月份到浦東,在這種氣候非常不好的情況下,記者克服了很多困難,做了充分的報道,為此我們要特別説,所有好的報道是在於教育部有一批多年來致力於教育新聞報道的記者,儘管他們現在有的已經走上領導崗位,儘管他們不直接的報道教育,但是我們覺得他們的工作水平、他們的思想深度、他們的視角都足以令我們借鑒。

    為此教育部新聞辦公室特別聘請第一批教育部的特約記者,對《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溫紅彥同志,《光明日報》教務部主任汪大勇同志,《求是》雜誌科教部主任苗蘇菲同志,《中國青年報》編委謝湘同志,中國教育電視臺藝術總監于禾同志,這五位同志已經走上了領導崗位,我們教育部新聞辦公室聘請他們為特約記者,今天我們先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向他們五位發我們的聘任證書,希望大家用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

    我們也希望今後有更多的記者朋友,能夠對工作産生感情,對教育産生感情,不間斷、持久的,一生的追隨教育、報道教育。

    其實每天都有許多新聞發生,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都給予了應有的關注。其實我在看報道當中,我感覺有很多事情在發生,但是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舉一個例子,雖然我在教育部門已經工作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了,自認為是了解教育的,但是我不知道在我們國家農村有許許多多的老師,教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到過北京,不要説北京,就是省城都沒有到過。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湖北省在實施一項計劃,每年由國家,由省裏拿出兩千萬元對省裏縣城以下的農村中學教師進行10-15天的免費培訓,這些老師到了省城,到了武漢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等這樣的一流大學以後,眼界大開,確實有前所未有的感覺。我們三周前的禮拜六和禮拜日,我帶了幾個記者到那兒先看了一下,了解一下,真是感覺大不一樣,這些老師到了重點大學以後,他們的那種感受,那種啟發,那種喜悅溢於言表。

    我們在武漢音樂學院看到了幾位教音樂的老師,第一次來到省城,而且是第一次登臺演出,他們演出的時候熱淚盈眶,非常感動。我在想這麼美好的事情,我們平常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

    我們有一些報道比如説新華社的《每日電訊》,以這個為題發表了一篇報道《不賺錢的“昏”,但是我們的積極性很高》,另外《人民日報》在要聞版對一個地區消息進行了報道,叫做“政府招牌買單仍然聘用人民湖北廠科大學培訓中心教師”。我們回來的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了湖北十萬農村教師走進一流大學進行培訓。

    我們《中國教師報》利用了三個版的篇幅,對這個事件本身進行了報道,還用一個版拿出來對學員的感受做了摘要刊登。

    再比如説我們現在高考結束了,我注意到許多媒體都對錄取情況非常關心,但是在關心裏面,我發現《光明日報》頭版有那麼一條消息:“南京親情關懷高考失利學生”,這篇報道引起了我們特別大的興趣。在高考以後相當一批學生是沒有被錄取的,所謂失利的學生是更需要關愛和關懷。媒體應該用更多篇幅關懷他們,這雖然是一小塊,但是這是一個象徵也是一個指導,希望更多的記者關注這些我們應該關注的新聞事件。

    《人民日報》在視點新聞裏面,有一個百期策劃,把天津大學捨己救人的大學生“徐偉”,作為他們的第一個人物推出來,令我非常感動。

    我覺得這些優秀的報道,的確讓人很興奮。我們就教育報道來説,實際上大量的報道是主流,是方向,當然這當中也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雜音。比如説有報道稱青海某個地方小學停辦多年,教育經費照領。後來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進行了調查核實,證明這是一則不實的報道。就是這則不實的報道對學校産生了不良影響,此家媒體已經正式道歉。另外也有一家報道説有一個農民的孩子考上大學,因為交不起學費,自殺了。經過調查,自殺根本和高考上大學無關。另外某一個報道説某大學生畢業以後因為沒有看到就業簽約單,學校為了追求就業率就沒有給他畢業證明。我們也調查了,事實是查無此人。現在我們有很多精力放在對不實新聞的考查、調查、核實。所以説記者的責任很重,如果稍稍核實一下,以準確為生命,這樣的荒謬就不會發生。

    《中國青年報》7月14日有一篇報道,提出我們現在讀的報紙,某一個要聞版的報紙上來就是大巴車車禍六人死亡,女大學生砍傷同學兩腿等等,他寫了幾十個題目,他説這些題目反映不了社會的需求,我們國家一個要聞版就把周圍的事件講得跟爛白薯差不多,他説媒體是民眾了解外部世界的主渠道,某種渠道上媒體營造出來的環境會被許多觀眾默認為客觀存在,然後在頭腦中形成印象,並由此決定自己的行為,媒體無形中營造出的某些氛圍會直接作用於讀者的心裏和行為,極力報道各類事件,這樣的報道給給民眾造成了心理恐慌由誰來買單?作者最後説“多元化是當今社會最好的描述,陰暗面和令我們嗤之以鼻的事情總是層出不窮,可陽光依然存在,我樂觀的相信並且非常相信這個世界到底是有陽光,有美的、好的、善的、真的故事”,他説“但願在翻開報紙,打開電視、點擊網絡、打開收音機時報道的事件能夠有春風拂面、陽光滿面”。

    他描繪的太好了,我在這裡給大家照讀,在座的都是媒體人,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各位的思考。我覺得這些內容比較豐富,有意義的開場白應該是能夠引起大家的思考。

    今天的主題是助學貸款。每當大學入學開始的時候,一個沉重但是很現實的話題不得不擺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困難學生的大學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們國家困難學生上學問題,並且積極有效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近幾年來,已經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要核心內容,包括獎貸助免一套完整的助學體系,使我們國家的困難學生有充分保證進入公立大學就讀。

    在新生即將收到各類學校通知單的時候,我們今天特別請到幾位向大家介紹我們國家有關助學政策的問題。今天在主席臺上就坐並回答大家提問的是:學生助學貸款中心主任,也是我們的財務司巡視員崔邦焱先生;由學生貸款中心的副主任張光明先生。首先有請崔邦焱先生介紹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