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發佈
 
科技部長萬鋼介紹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成就並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30日   來源:中國網

    國慶新聞中心於9月30日(星期三) 10:00-11:00舉行主題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成就”的新聞發佈會,邀請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全景

    國慶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惠: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很高興在我們國慶新聞中心和大家見面。今天是我們國慶新聞中心最後一場新聞發佈會,我是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惠。

    大家知道,新中國成立60年來,實際上這個過程也是我們中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60年。所以,今天我們新聞中心特別安排了一個新聞話題,我們想向各位介紹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科技迅速發展的成果,所以我們也特別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先生來和大家介紹有關的情況。

    我們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大約是一小時。我們先請萬鋼主席給大家介紹情況,之後回答各位的問題。現在我們請萬鋼主席給大家介紹有關中國科技發展的成果。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萬鋼: 謝謝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明天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紀念活動。今天,很高興在這裡向大家介紹6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進步和發展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各位提出的問題。首先我想感謝新聞中心為科技部提供了這麼一個很好的條件,能有時間和大家面對面地接觸。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60年,也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蓬勃發展的60年。60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我們記得,從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時候,毛主席就提出過“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90年代中期,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和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鬥目標。應該説,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不斷實現了自身的跨越,為推動現代化的建設,為改善人民的生活,為維護國家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60年來,中國科技發展條件不斷改善,首先在科技人力資源方面,我們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走入了高等院校、各種職業學校,為我們國家提供了源源不斷地科技人力資源。到2007年底,我們能夠為科技發展提供的人力資源已經達到了4200萬人,科技的投入持續大幅增長。2008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的經費支出達到了457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超過了1.5%,形成了包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文獻、科技數據在內的比較完備的科技基礎條件和學科佈局。

    60多年以來,中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技術創新成果。從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工作者瞄準著世界科學前沿,相繼在多復變函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瑪負超子、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後,又在高溫超導、納米科技、量子通訊、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領域的創新成果,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等許多重大關鍵産業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

    超級水稻的研究成功和它的大面積推廣,不光為中國人民,也為全世界人民的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據統計,僅超級雜交水稻增産的糧食就可以每年多養活6000多萬人。

    60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為維護世界和平、探索太空做出貢獻的國家之一。基礎工業,製造業、新興産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顯著提高,高技術産業已經成為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的動力。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已佔我們國家的工業增加值的9.8%,佔出口的比例接近20%。

    科學技術在推動節能減排,服務北京奧運,支撐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重大的工程和重大活動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服務於“三農”,抗擊SARS,防控禽流感、戰勝雨雪冰凍災害以及去年驚天動地的汶川抗震救災當中,科技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60年來,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致力於關鍵技術突破的攻關計劃,致力於農村科學技術發展的“星火”計劃,致力於國家高新技術發展的“863”計劃,致力於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的“火炬”計劃,和致力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的“973”計劃。這些計劃相繼得到實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標誌的科技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科技獎勵制度和知識産權制度,出臺了一大批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逐步增強。目前我們在各類科學技術計劃中,企業承擔的項目已經超過了40%。科學普及的活動在全社會展開,全民科學素質得到了不斷提高。60多年來,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深入,中國已經和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署的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達到了104個,積極地參與了多個國際科學技術大工程。民間科技交流也十分踴躍。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快速發展,中國的科技實力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資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為了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鬥目標,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從長遠考慮,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強基礎研究和面向未來的前沿技術研究,提高我們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能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快培育新興戰略型産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我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中的一個重點任務。

    加快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加強對於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節能減排的技術問題,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工作,以及政策推廣和公眾的科學普及,是我們應對長遠挑戰的具體行動。進一步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涉及到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支撐我們國家創新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需要繼續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既要學習先進技術,也要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

    女士們、先生們: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建設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我們的國家正處在一個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政府明確地提出了要把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我們將通過各項政策,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的科學發展軌道。我們相信中國的科技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大進步和發展。它不僅為中國人民,也將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感謝我們新聞媒體的朋友們,你們時時刻刻在關心著中國科技事業的進步,你們向全國人民傳播了我們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為建設繁榮昌盛的祖國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同時,你們也把社會上關注的問題經常反映給我們。讓我們能夠及時地照鏡子,能夠及時地了解各地的情況,能夠不斷地改進我們的工作。下面,希望各位提出問題。

    王惠: 謝謝萬鋼主席剛才給我們介紹了這麼重要而翔實的信息。下面我們把時間交給記者朋友們。

    中新社記者: 剛才萬鋼部長在講話當中有提到,科技在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動中都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想請您談談關於上海世博會。我們都知道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想請您從科技的角度談談如何演繹這一主題,以及如何為上海世博會提供支撐?

    萬鋼: 上海世博會提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在世博會歷史上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的活動。這是有它深刻原因的。從全球範圍來看,城市化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就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城鎮化也是中國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70%以上的GDP産生在城市,85%以上的第三産業的增加值來自於城市,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力量都是集中在城市。

    當前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和挑戰。首先,由於人口聚集,城市有限的資源、土地、水和能源的供應矛盾突出;其次,隨著城市産業的聚集,環境和生態受到了影響;第三,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産業結構趨同,城市的産業結構亟待轉型和升級;第四,交通堵塞、城市管理等等,它也需要我們利用新的科學技術來提升。在世博申請伊始,2005年,科技部就和上海市、教育部、城建部、環境部、衛生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會等十幾個部門共同實施了上海世博科技行動計劃。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下,科技怎麼能讓上海的世博更加精彩。科技怎麼讓世博更精彩?我總結了20個字。第一,低碳能源;第二,生態環保;第三,高效安全;第四,創新活力;第五,引領發展。

    具體地説,我們將在世博園區和世博周邊採用新能源,比如,東海大橋的30兆瓦的風力發電,園區內5兆瓦以上的太陽能屋頂。在園區的交通工具方面,有500多輛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在園區內提供服務,在園區周邊又有500多輛低排放混合動力汽車為參觀客人提供服務。在園區的照明上,大規模的採用了節能的半導體照明LED技術。園區的建築都從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和可回收建築材料這些方面進行構築和建設。在生態環保方面,園區內的雨污水收集處理達到100%,再利用超過30%,工程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回收率100%,資源化利用超過50%,同時,對於江水源的利用、對於水的處理都採用了一系列新的技術。

    在高效安全方面,食品安全實現了從菜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就像奧運會時一樣,把物流和網絡聯絡結合在一起。比如公共安全方面,智慧交通實現了傳感器和智慧處理以及網絡的結合,為維護交通安全提供便捷的服務。在傳染病防控方面,制定完善了應對應急事件預案,同時,在上海市域範圍內到達世博區園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人均通過世博園區的入口閘機時間不超過20秒,園內的信息反饋處理和應急反應時間不超過2分鐘,這都是有具體指標的。

    在創新活力方面,我們在上海首先進行了“三網融合”的實踐,50多萬用戶已經接入以廣播網為主幹的網絡總線,這樣的話,大家就可以很快地看到網上世博的情況。在網絡安全方面,將展出量子調控、量子糾纏理論在網絡安全上的應用。在能源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人工培養油藻來生産生物柴油的中試系統等等,這些將顯示出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活力。

    世博會更多的是為了展示未來的發展,為産業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實際應用,比如太陽能光伏的應用,比如半導體照明材料的應用,比如生態節能建設的應用,第三代移動通信、智慧交通、智慧化的互聯網和物聯網的連接等等,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在未來發展的新興産業。特別是在應對金融危機以後,國際的産業進入深度的結構調整,我們國家的産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我們重要的任務。在這個情況下,展示科學技術對未來的引領,推動觀眾們和參觀者與未來技術面對面的零距離接觸,能夠更大程度上促進和推動創新技術的未來發展。我們在北京的奧運會上的展覽就已經深深地揭示了這一點。近五年來,我們安排了180多項科技項目,共投入了近8億元的研發經費,凝聚了全國上千家科研單位,上萬名的科技人員參加了研究和開發。到目前已經有65%的項目完成了預定的任務,並已經被應用,其它的大家可以在世博會的展覽期間親身體驗。

    我這裡也想做一個小廣告,11月初的時候,上海的工博會將在1號館展示整個世博科技的應用情況。到時候大家可以先睹為快,率先經歷。總的説起來,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世博會為上海市帶來空氣清新、環境友好、便捷高效、安全健康和充滿活力和發展後勁的城市生活。

    中央電視臺記者: 在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時候,我到南部的一些城市進行採訪,當時出口對這個城市的衝擊非常大,因為這個城市是外貿的依存度達到300%,但是我在那看到一些科技型的企業,特別是高科技的企業,依然保持很旺盛的勢頭。其中有一些企業,在外商普遍要求延遲一到兩個月付款的時候,他卻要求外商提前給他付款。他跟我講,我們在國際市場上保持著很高的定價權。我想問一下,中國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一直保持著強勁增長勢頭的時候,中國科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多少?

    萬鋼: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我基本上走遍了所有的省市。我不僅在東部,還到西部、中部,考察了很多企業,特別是我們國家高新區的中小型科技型企業。應該説我感到十分欣慰。經過了國家多年的超前部署和支持,我們的科技型高新企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經歷了這場考驗,也取得了快速的進步。

    在新能源領域,信息領域,特別是軟體、遊戲、創意産業,在節能減排領域,特別是新型的照明、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這些方面,包括在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玩具領域,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親眼看到一個製造變形金剛玩具的,把每一個模塊都變成電動的,可以控制的,成了變形金剛的機器人。我曾在很多場合説過,過去一個變形金剛也許就賣100塊,加上智慧,加上自動,就變成1000塊。所以,我覺得這些企業通過在自主創新方面的努力,都可以取得很大的發展。

    也應該説我們有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東部和南部的中小企業受到過極大的衝擊。這一點,溫總理在多次考察的時候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要求科技界、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要面向中小企業,為它們提供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方面的服務。溫總理親自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研究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的問題,國務院發佈了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動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帶著技術、帶著産品,幫助企業改善管理、開展産品創新和優化生産程序,提高這些中小企業的抵禦風險的能力。

    從三月份《意見》發佈以來,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已經成為我們全國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自身的動力。據統計,將有近10萬名科技人員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入企業、進入農村、進入各行各業,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産品創新和技術改進。由於時間關係,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但是,我們會通過各種信息發佈的渠道向大家報告這些科技人員是怎麼樣在這些中小企業裏面發揮作用的,怎麼樣幫助中小企業。

    在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時候,我們曾經有一個目標,就是到2020年,我們要實現創新型國家這個目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要達到60%以上。我們目前是在40%左右。我相信通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經過科技工作人員的努力,我們這個指標在今後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因為國家正在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依靠科技實現創新已經成為企業和各行各業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一點我們的信心越來越足。

    美國新聞週刊記者: 剛才在您的發言過程當中您提到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會使用一些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汽車。現在您能不能告訴我們,在全國範圍內,大概有多少這樣的新能源或者清潔能源的汽車,包括在公交系統使用的汽車,以及私人使用的清潔能源的汽車?您能不能告訴我們,政府現在正在採取什麼措施來促進私人使用或者更多地使用這種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汽車?鋻於您的經歷和您現在所掌握的這種情況,您認為有沒有可能中國在將來會成為清潔能源汽車方面的超級大國?

    萬鋼: 前天晚上,我代表科技部宴請了從美國來的客人,我們舉行了在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框架下的一次重要的有關於清潔汽車發展的一個論壇,昨天,有80多名中國專家,大概有將近70名美國專家共同研討了今後的發展。

    在歡迎晚宴上,我用了比較長的時間介紹了我們中國有關於清潔能源方面的發展,美國能源部的助理部長也對這個方面進行了發言,介紹了美國這些方面的努力。

    我想簡單説一下。第一,中國政府從2000年開始就規劃了重大科技專項來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在電驅動的汽車方面主要是三個領域:一個是混合動力汽車,一個是純電池的電驅動的汽車,還有一個是燃料電池的汽車。這三種都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是時間各有不同。同時關鍵的零部件,比如説,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整個控制系統,都有了比較好的佈局,並且形成了一定産業化的能力。去年年底,我們確定了要推動節能減排的新能源汽車的應用,不僅是在世博會,在全國的13個城市,每個城市都將推動千輛以上的節能與新能源的汽車應用,包括使用鋰離子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的汽車。我們預計,到2012年之前,將有超過6萬輛各種類型的新能源汽車投入使用。按照現在産業規模的數據和投資情況來看,我們將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形成每年為十萬輛電動汽車配套的鋰離子電池和驅動電機的能力。

    在推廣應用方面,中國政府在交通領域的政策是“公交優先”。也就是説,構建強大的公共交通,使每一個市民都能夠出行方便。所以,政府支持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示範推廣,也是從公共交通領域開始。首先,在公共交通的大客車和出租車以及租賃車這些領域中進行推廣。我的理念是:政府支持的科技項目所産生的科技成果首先應該讓我們廣大的市民、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機會享受到,這本身也是一個科學普及的內容。

    其次,由於公共交通要求的運行強度強,對産品的可靠性可以持續考驗,對於新産品的應用和開發能夠提出更強的要求。

    第三,公共汽車和公交系統都是專職的駕駛員,對於産品的使用和它的問題找得也比較準,有利於産品改善。通過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推廣,技術成熟了,産品規模擴大了,産品的價格也可能降低,這樣的話,就更加適合私人用車。中國的公共交通領域規模巨大,僅北京市就有5萬多輛公共汽車、7萬多輛出租車,還有幾萬輛清潔車、公務用車、郵政用車等等。還有一個很大的電動汽車的租賃車市場,我們的飛機、高速列車都會快速發展。這樣的話,還有一個很大的租賃市場。所以,從這些市場先做起來,將會為個人用車提供更加合適的産品。

    科技日報記者: 部長好。您剛才在講話中也提到如今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同時,在改善民生這方面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請您介紹一下,我們今後怎樣更好地實現科技為民?

    萬鋼: 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要從幾個方面著手:保證糧食安全;我們實施了糧食豐産工程。在公共衛生安全方面,應對各種疾病研發新藥,解決人民吃藥貴的問題,在環境保護、信息技術應用、新能源應用推廣方面,能夠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度和舒適度,都是科技工作今後發展的重要方向。應該説,在民生領域的投入,在“十五”以前,科技投入大概在民生領域佔30%,從“十一五”開始進行了調整,有50%左右是投入於民生領域。今後結合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的工作,我們會更多地加強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我一直有這樣一個理念,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老百姓用的起、用的上、用的好的科技産品,就是最酷的技術。科學發展必須按照老百姓的需要來進行佈局,來進行攻關。

    光明日報記者: 我的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的問題,國家主席胡錦濤近日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並在開幕式上發表了講話。而且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將於今年12月份在哥本哈根舉行。請問萬部長,中國政府將如何參與到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當中?在以科技手段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已經或者將要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萬鋼: 應該説,中國政府已經自覺地、主動地參與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系列活動,並且在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貢獻。我舉兩個例子:比如,“十一五”政府制定了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這是一個硬性指標,也是我們需要花費巨大的努力要完成的指標。如果達到這個指標,意味著在我們的發展過程當中要減少超過13億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個指標的完成確實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任務。但是經過我們的努力,在“十一五”頭三年,我們已經完成了10.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應用,節能減排深入人心,再加上全國老百姓共同努力,我們堅信我們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完成這個任務,在“十一五”結束的時候達到我們的指標。這樣的話,我們就做出了我們自己能夠做的貢獻。

    第二,中國政府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國家。隨著2007年6月份的公佈,科技部和發改委等14個相關部門共同啟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行動計劃。在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節能減排的技術問題、人類適應氣候變化的防災減災的問題以及公共政策和動員群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十一五”期間,國家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類科技投入,大概要超過100個億。這也需要我們做出巨大努力。

    在最近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作了“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講話,提出了四點:履行各自的責任是核心、互利共贏是目標、促進共同發展是基礎、確保資金技術是關鍵。上個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也通過了《關於促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草案)》,我想,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整個的工作將得到一個新的發展。

    目前,我們也正和全國科技界一起討論、制訂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我們一定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這也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需求。

    我想,氣候變化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全球性的問題,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更需要我們全世界各國的努力合作,特別是在科技工作方面要努力合作。各國都要充分利用好國際的科技資源,這裡麵包括人類的智慧和知識,先進技術的相互交流和應用,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普及的問題。中國政府一定會盡我們的努力,也希望發達國家,特別是在這個方面具有領先能力的發達國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加強技術交流、共同研發。我們共同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王惠: 謝謝萬鋼副主席,也謝謝各位記者的提問。

    大家知道,我們國慶新聞中心到今天為止所有的新聞發佈會就結束了。在此,我代表我們新聞中心的全體工作人員對我們記者朋友們對我們八場新聞發佈會和13場採訪活動的支持、關注表示我們衷心的感謝。明天是我們的大日子,我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大典要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我們新聞中心的同志們還將在現場為大家現場報道提供服務。謝謝大家的光臨。再見!

 
 
 相關鏈結
· 國慶新聞中心舉行國慶與中秋記者招待會
· 中國社會保障、住房保障情況和住房建設成就發佈會
· 國慶新聞中心發佈會介紹新中國教育衛生事業成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