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經濟悲觀預期”的自我實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7 09:38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公佈,7.4%的GDP增速雖較上季度放緩,但由於符合預期,市場表現整體穩定。但網絡上關於“中國經濟正面臨長期衰退”的論調也再有抬頭之勢。對其稍加梳理,又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普通民眾,對經濟規律不甚了解,但易受輿論影響,看到增長放緩,表現得“很焦慮”;另一類則是部分所謂專家學者,長期唱空中國經濟,表示放緩是自己的預言得到驗證,並斷言“未來或將徹底崩盤”,貌似“很專業”。

    這兩種群體又相互影響:一方面,“專業人士”的言論會強化“焦慮者”的不安;另一方面,“焦慮者”的存在又成為“專業人士”新的論據。最終,兩類情緒交織發酵,通過少數媒體特別是網絡媒介傳播,表現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悲觀主義預期”。雖然類似輿論近年來已反復出現,但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增大時,應特別防止其渲染擴大,甚至傳遞影響到實體經濟發展的信心基礎。

    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增長在一段時期、一定範圍內出現合理波動,本是極其平常之事。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增速稍微慢一點,既是潛在增長率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動追求。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全年增長目標定為7.5%左右。“左右”二字表明:無論是比7.5%高一點,還是低一點,只要能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不出現較大波動,都是可以接受的合理區間。因此,此次一季度7.4%的GDP增速,以及就業、結構調整等出現的趨勢性積極信號,都表明當前增長屬預期範圍,大可不必悲觀焦慮。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更要看到其增速背後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不能將月度或季度的短期波動,當成趨勢性長期回落;也不能將改革進程中局部領域的風險釋放個案,視作整體風險爆發的前兆;更不能將總量增長的速度調整,等同於經濟形勢的整體惡化。

    這樣的邏輯並不複雜,道理也不深奧,但為什麼仍有人對整體經濟形勢向好趨穩視而不見,卻一味強調“增速比預期慢了0.1”呢?如果説,普通民眾大多缺乏專業經濟學知識,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風;那麼,一些經濟學家、國際知名機構,屢次置“預言破敗”的風險不顧,長期唱衰中國經濟,就絕非“專業探討和認識分歧”就能解釋了。據媒體報道,一些經濟學家以“唱空中國”為賣點,在媒體上語不驚熱死不休,賺了名氣再出書,四處演講,出場費已飆升至幾十萬元;一些投行、機構則一邊唱空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另一邊則悄悄在外匯、證券、期貨等市場做多中國概念;還有的國際組織則趁機向中國施壓,拋出所謂“量身打造”的改革方案,其真實用意不言自明。

    經濟學中存在一種“預期的自我實現”理論,大意是指:如果一個主體預期經濟上會有某些特定事件産生,並按照這個預期採取預先行動,往往會導致這個特定事件的真正發生。特別是悲觀的預期更易通過財富、信心和“金融加速器”等效應,將壓力傳導至實體經濟,最終導致糟糕的後果。因此,對於目前一些惡意“唱空”、“悲觀主義預期”論調,人們需要格外警惕,防止其擴大影響,蠱惑人心。

    中國經濟正處於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增強憂患意識,做到防微慮遠十分必要。但無論從專業分析還是現實狀況看,我們都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繼續保持中高速發展基礎和條件。當然,要使那些“唱空者”落空、“悲觀者”散去,需要我們進一步凝心聚力、多方失策,當前重點是通過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用改革的實效、發展的成果,夯實經濟發展“行穩的基礎、致遠的動力”,使“悲觀主義預期”不攻自破。(記者 張 偉)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