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放開和規範銀行卡清算市場,提高金融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這對於優化消費環境、培育競爭市場、應對WTO裁定都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首先是優化消費環境。支付清算是消費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中國有20.72萬億元的零售總額,而在零售環節使用銀行卡支付的還不到一半,有超過10萬億元的零售消費使用現金支付。而大量現金支付,造成社會成本浪費、交易成本高及效率低下。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單一的銀行卡清算系統下,安全風險難以避免。一旦出現問題,全社會銀行卡支付系統就有癱瘓之虞,無法進行正常的支付清算。銀聯2006年那次系統故障至今讓人心有餘悸,當年4月20日10時56分至17時30分,中國銀聯絡統突發故障,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紛紛出現無法跨行取款、POS機無法消費等情況。一時間,排隊、抱怨讓平日安閒的消費市場平添幾分恐慌,甚至有消費者憤怒地拍打ATM機,而有的商家只能臨時推出打折措施安撫顧客。據稱,此次故障導致全球至少有34萬家商戶以及6萬台ATM機受到影響,跨行業務、刷卡消費中斷6小時左右。下午17時開始,銀聯網絡才逐漸恢復正常。在人們逐漸習慣了使用銀行卡消費的今天,機器突然變癡呆了,不聽使喚了,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如果發展多個銀行卡清算網絡,就可以相互備份,保障社會支付體系持續順暢運行。 而隨著居民和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支付需求的多元化,現有“一卡獨大”的僵化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活動不斷升級的需求。倘若更多競爭者參與到清算市場,對消費者來説意味著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在“挑三揀四”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反過來又促進消費。 其次是培育競爭市場。銀行卡清算市場壟斷破冰,意味著銀行方面在國內銀行卡清算市場獨領風騷、一家通吃的格局將被打破,第二家、第三家“銀聯”可能很快浮出水面,形成競爭之勢。 其實,在發達國家,銀行卡市場早已市場化。以美國為例,30多年前有VISA(維薩)、萬事達,再早之前有運通和大萊,幾十年的相互競爭和博弈,殘酷的市場叢林法則,帶來的結果是市場繁榮和技術進步。 由於銀聯卡長期壟斷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坊間頗有微詞。據此,國家發改委4年前就著手對銀行卡手續費進行調查,幾經週折後,終於在2013年2月發佈《關於優化和調整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通知》,下調銀行卡支付手續費。可是這種用行政手段調整服務費用的做法,只是壟斷狀況下的權宜之計,無法長期替代合理的市場化定價機制。 再説,央行在護犢心理驅使下,維護銀聯壟斷銀行卡清算市場的局面最終難以為繼,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是唯一齣路。一個嚴峻的事實是,依據銀聯現有的技術能力,包攬傳統銀行卡線下支付清算雖説雄心勃勃,但也勉為其難。發達國家達到200台/萬人的POS機分佈密度,中國僅有50台/萬人,發達國家超過80%的商戶擁有銀行卡受理終端,而中國目前僅有20%的比例,獨家經營的銀聯根本不能滿足高度增長的社會需求。再説,當互聯網金融大潮來襲,涉足移動第三方支付市場掃描二維碼支付清算業務就顯得力不從心,銀聯已經沒有能力全面壟斷銀行卡(包括虛擬信用卡)清算市場。 因此,必須引入競爭機制,讓多家銀行卡企業同臺競技,培育競爭市場,促進銀行卡清算市場的繁榮昌盛。 再次是應對WTO裁定。清算市場對外開放一波三折,過去幾年中持續吸引外界的關注。2010年鬧得沸沸颺颺的銀聯與VISA渠道之爭的根源就在於VISA認為“中國銀行卡清算渠道並不開放”,美國政府後來將這一問題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按照WTO的裁定,中國應該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也即開放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此前就有專家建言,在支付清算市場尚未對外資完全開放之前,應鼓勵中國建立多元化的競爭市場,依託本土化優勢,佔據地盤,將國內銀行卡企業做大做強,以應對外資搶灘中國銀行卡市場。如果不儘快放開市場,很可能VISA和萬事達會挾其大勢,將攫取清算市場這塊蛋糕。 實際上,外資進軍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的腳步已漸行漸近。2013年3月初,VISA宣佈,其北京代表處已獲得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批准,正式成為協會觀察員。同時,萬事達也獲准成為協會觀察員。此舉意味著外資銀行卡一隻腳已經伸進中國市場。 總而言之,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已是大勢所趨。來自法國凱捷諮詢公司和蘇格蘭皇家銀行最新公佈的《世界支付報告》稱,實際上,中國很可能在未來五年裏成為世界第一大非現金交易市場。而10月3日,英國FT中文網則預測,中國將引領世界銀行卡革命。 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承載著世界經濟的希望,任重道遠,更要有所作為。(蔡恩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