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削減前置審批、推行投資項目網上核準,釋放投資潛力、發展活力;同時部署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助力創新創業、升級“中國製造”。綜合會議這兩大主題,其實就是李克強今年反復強調的“向改革創新要動力”。 一年多來,國務院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在不少領域釋放出驚人的改革績效。比如,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就業不降反增,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十幾萬人,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改革發了力。 不過,並不是所有簡政放權的舉措都會立竿見影,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審批改革的紅利被權力部門下屬的仲介機構“截流”,甚至一些地方和部門將審批權下放給下屬事業單位或社團組織,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企業辦事還經常要跑五六個部門,幾乎是“見廟就進”、“見菩薩就燒香”。這些痼疾若不根除,社會和企業就嘗不到改革的甜頭。 針對這些現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從改革創新制度入手,以精簡前置審批,規範仲介服務,實行更加便捷、透明的投資項目核準為重點,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向縱深推進,有利於根治“審批依賴症”,堵住利益輸送“暗道”。 比如針對企業抱怨頗多的仲介服務問題,就規定“除特殊需要並有法律法規依據的外,一律不得設定強制性仲介服務和指定仲介機構”。“企業需要仲介服務的,由企業自主選擇”。針對審批流程慢的痼疾,李克強又開出“技術+制度”的藥方,比如推行前置審批與項目核準“並聯”辦理,通過信息共享、覆蓋全國的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加快辦理速度。同時,還讓權力行使處處“留痕”,剷除滋生權力腐敗的土壤。 李克強一方面繼續深化簡政放權,另一方面也強調放管結合。他以近期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無論是開座談會還是在基層調研考察,企業主提出最集中的建議,除了削減、取消前置審批外,就是希望“政府要加強監管”。要知道,個別部門在推行審批權改革中就不太積極,中央強力推動簡政放權後又逃避監管責任、尸位素餐,他們不適應取消了審批權後的管理職能。 這些不適應有兩點表現:一方面是寄生在審批權上面的好處隨著審批權取消和下放而消失,缺乏利益刺激,一些領導幹部出現了怠政、懶政的表現;另一方面,個別部門取消和下放審批權,封存了公章也冷凍了管理的積極性,放權成了放任不管,做了甩手掌櫃,對市場失靈造成的弊端也不聞不問。 針對這些問題,李克強及時提醒:“市場需要監管,也渴望監管,監管部門必須履行好應盡的職責”。他要求各職能部門今後要把主要精力從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後監管,更好地培育創造公平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總之,無論是仲介機構截流紅利、個別部門的審批依賴,或者是逃避監管責任,這些改革過程中的“並發癥”都需要徹底醫治。解決方案已經出爐,公眾期許中國經濟儘快迎來一個新的春天。(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