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本輪國企改革的大幕。從中央企業到地方國企,國企改革在不同層面同步推進。 繼去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公佈國企改革20條改革舉措後,廣東、深圳、重慶、貴州、湖北等20余個省份和地區陸續出臺地方國企改革意見。“地方方案”探路改革的熱情很高,不少地方已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並在一些重點領域初見成效。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重頭戲”。不少地方國企改革方案中,都設定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如根據重慶出臺的國資國企改革意見,未來3至5年,三分之二左右的國有企業將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適宜上市的企業和資産力爭全部上市,80%以上的競爭類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實現證券化。各地在混改方式、股權比例設置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如北京國資改革方案提出,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和相互換股等多種形式,實現股權多元化。 多年來,國企以利潤訴求為重還是以公共利益為重,一直爭論不斷。厘清身份困惑才能明確發展方向,分類改革勢在必行。“上海方案”規定,明確國企功能定位並按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實施分類管理。競爭類國企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功能類國企以完成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公共服務類國企以確保城市穩定運行、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北京提出,到2020年,競爭類企業以戰略支撐企業為主,國資增量一般不再以獨資增量方式進入完全競爭領域。 新一輪國資改革的一大亮點,是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如何建立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相適應的國資監管體制?廣東將在改革中探索建立出資人管理事項清單制度,未列入監管清單的事項交由企業自主決策。重慶則要求防止國有資産流失,嚴格執行産權掛牌交易統一進入重慶聯合産權交易所。 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率先探索,中央層面的國資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審慎推進。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派出8個國企改革調研小組,分赴地方進行調研,了解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情況,為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決策提供參考。國務院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召開14次全體會議,審議有關改革方案。《中央企業佈局結構調整總體方案(徵求意見稿)》等方案正修改完善,抓緊徵求有關部門意見。這些都表明,中央層面的國資改革方案正加快推進。 在做好國資國企改革有關政策制定的同時,針對改革重點難點問題,從實際出發在中央企業中選取試點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完善政策,是此輪改革的一個重要思路。7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宣佈在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6家中央企業分別就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開展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等進行試點。此外,在國資委管理主要負責人的中央企業中,選擇2至3家開展派駐紀檢組試點。試點工作的啟動,標誌著央企層面的新一輪改革進入頂層設計與試點同步推進的新階段。 國企改革,最難改的是人。過去,不少國企的負責人由組織任命,擁有政府官員的身份,但同時又拿著市場化的高薪。此輪改革,國企“去行政化”的舉措引人注目。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關於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其中一大亮點是,“堅持分類分級管理,建立與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選任方式相匹配、與企業功能性質相適應的差異化薪酬分配辦法,嚴格規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到産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從管資産到管資本,今天的國企改革已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改革,而是有著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國企改革的推進也關係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國資委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華崗表示,企業是改革的主體,改革的動力也應該來自於企業。今年9月,25家境內外投資者與中石化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簽署增資協議,以千億元資金認購增資後銷售公司29.99%的股權。中石化集團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表示,中石化混改引資只是改革第一步,下一步的重點是市場化、去行政化,“好戲”還在後頭。(記者 李予陽)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