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改革的步伐在加速,市場將在價格形成機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部署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更大程度讓市場定價。 這是經濟領域改革的重要一步。 眾所週知,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社會資源通過價格的變化實現被利用和分配,從而提高社會生産效率。價格杠桿是社會經濟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調節手段。市場的變化往往通過價格信號來體現,從而傳導到生産、生活當中。價格信號正確,則生産順利,而如果價格信號錯誤,生産將面臨災難。 如何保證價格信號正確?答案是市場。由市場決定價格的形成本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但在我國,這條路走的並不順暢。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體制讓政府包攬了所有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制定,結果是物資短缺與生産浪費同時並存。 多年來,有關價格改革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改革開放後,政府放開了大部分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讓市場得以發揮作用。 1998年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就明確提出,國家實行並逐步完善宏觀經濟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價格的制定應當符合價值規律,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極少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 政府干預價格的領域被限制在五個方面: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係重大的極少數商品價格;資源稀缺的少數商品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重要的公用事業價格;重要的公益性服務價格。 水、電、煤、油、交通、醫療、電信、天然氣、銀行收費等等領域就是政府價格干預的主陣地。 然而,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上述領域的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越來越無法及時反應生産、生活。價格既不能反映資源市場供求狀況,也不能反映資源的真實價值,電荒、油荒、氣荒、水荒、醫療資源短缺等現象不時發生。這造成人們行為的扭曲。 典型的例子是醫療,醫生的診療費用多年來被限制在非常低的價格水平,客觀上驅動醫生通過大處方來彌補收入的不足。而大處方的氾濫不僅導致藥品的浪費,也大大加重了患者的負擔,激化了醫患矛盾。價格的不合理形成了雙輸的結果。 另一方面,政府干預價格的手還時不時向已經市場化的領域伸去。有些早已市場化的商品,其價格波動還要經過政府的審批。 如果説我國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那麼,價格形成機制更要及時完成深水區的改革。 實際上,當下已經迎來價格改革的窗口期。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CPI同比上漲2.1%,全年溫和通脹漸行漸近。多位專家都在呼籲,要抓住這個改革窗口期,將關係國計民生的資源類價格改革理順,從而促進經濟轉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中央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11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認為,價格改革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縮小政府定價範圍,實行空開透明的市場化定價,有利於維護生産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合理的價格信號促進市場競爭,破除壟斷,撬動社會資本投資,以結構性改革的成效推動轉方式、惠民生。 毫無疑問,這是中央對價格改革的期許。 會議確定,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環保等價格形成機制,疏導價格矛盾,穩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的絕大部分專業服務價格。要抓緊制定價格改革方案,做到統籌配套,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改革要警惕各種附加費的滋生。在水、電、油等資源型産品價格中,附加費普遍存在。有統計顯示,以2013年全國用電量估算,電價附加費一年可達2000多億元。在朝著市場化的方向改革時,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卻通過附加費的方式暗中消解改革對自己既得利益的破除。 價格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新思路、新方法,還需要警惕各種名目的假改革。縮小政府定價範圍,實行空開透明的市場化定價,這是在為價格改革做減法,市場期待減法後的價格機制。(記者 李松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