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部署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升級版 宏觀經濟增長承壓,産能過剩問題嚴重,“走出去”成為趨勢。 1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會議確定,要簡化審批,便利“走出去”;拓寬融資,助力“走出去”;健全政策,服務“走出去”。 會議認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大金融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可以推動我國優勢和富餘産能跨出國門、促進中外産能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提高中國産品尤其是裝備的國際競爭力,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國內經濟目前存在投資率偏高、投資過度和産生過剩的問題,但海外卻不一樣,尤其是中亞和東南亞、非洲等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投資不足。國家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正是要解決國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滿足國外市場需求,也是國內經濟增長的新機遇。”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通過簡化審批手續,便利企業“走出去”。將境外投資外匯管理由事前到有關部門登記,改為匯兌資金時在銀行直接辦理;取消境內企業、商業銀行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地域限制;簡化境外上市、並購、設立銀行分支機構等核準手續。 “國家戰略從‘資本輸入’轉向‘資本輸出’,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講,為跨境金融業務創造了新機遇。”一位招商銀行離岸金融部負責人24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資本輸出配合裝備産能輸出 國務院重點要求大型裝備出口,並配套金融支持,提出拓寬企業“走出去”的融資渠道。會議提出,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重大裝備設計、製造等全産業鏈的金融支持。 “金融機構跨境貸款屬於資本項目,需要外管局審批。一般的直接對外貸款,只能通過國際銀團貸款進行。”一位民生銀行貿易金融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據記者了解,目前商業銀行在跨境供應鏈貸款産品上較為單一,大都為簡單的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以配合境內企業出口向境外進口企業貸款。 “這種買方信貸就是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最典型的貿易融資産品,産品結構單一,條件和限制比較多;國務院鼓勵商業銀行開展産業鏈金融,是不是可以把跨境貿易的産業鏈鏈條延長,通過供應鏈金融的增信方式,放寬貸款條件,降低企業融資門檻?” 上述民生銀行貿易金融部人士表示,“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設計保理或者預付款融資,為境內出口企業和境外進口企業豐富融資渠道,把融資的産業鏈拉長,把融資業務目標從一筆貿易向一個産業鏈條發展。 這是一個方向,但具體還需要監管部門的政策細則落實界定。” 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要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運用,發揮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用,吸收社會資本參與,採取債權、基金等形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長期外匯資金支持。 “在跨境融資業務上,過去是商業銀行單幹,渠道和資金來源單一。國家已經決定主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如果以政策性銀行和資金為主導,首先對項目信用是大大的提升,還可以吸收各類投資基金、社會資本參與,同時還要把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納入。”上述招行離岸金融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2014年,中國主導發起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根據《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中國出資50%,均為外匯儲備出資。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絲路基金,其中外匯儲備出資佔比65%,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投公司各出資佔比15%,國家開發銀行出資佔比5%。 “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運用”,將繼續為外匯儲備支持企業“走出去”的資本輸出提供多種可能性。 據中國政府網報道,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強調,要拓寬融資渠道,探索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BOT(特許權協議)等投融資模式,還要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運用。“我們的外匯儲備量太大,如果光買其他國家的國債,年底只能賺少許利息,還不如配合運用,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更好改善民生。” 人民幣“走出去”提速 除了“鼓勵商業銀行拓寬融資渠道”這類方向性舉措外,在配合“企業走出去”上,國務院常務會議還給出了重大政策放寬,提出“穩步放開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市場,增加經營主體;創新出口信用保險産品,大力發展海外投資險,合理降低保險費率,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 從貿易保險的角度來看,出口信用保險政策的放寬,將直接促進企業出口動力;事實上,貿易保險市場做大後,還將為境外進口企業的融資提供信用基礎。 “很多貿易企業投信用保險,除了防止貿易本身的風險外,也是為了融資。”上述民生銀行貿易金融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境內企業購買出口信保,然後把保險收益權轉讓給銀行,銀行就可以為該筆貿易的境外進口企業融資。因為買方已經對賣方的信用做了保險措施,出口信保等於為境外融資增加了增信工具。” 在政策支持上,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清算體系”,為人民幣進一步“走出去”做實基礎。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已超過4.8萬億元,人民幣已成為我國第二大跨境支付貨幣;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目前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累計已突破16萬億。 由於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境外進口企業對人民幣結算的熱情較高;在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中,出口貿易佔比約為80%,遠高於進口貿易。因此,加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的結算量,推動人民幣“走出去”,也將促進我國企業和大型裝備向外輸出。 由於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不足5年,相關配套設施仍不完善,目前暫時通過人民銀行制定幾大國有銀行為境外各地區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人民銀行從2012年開始著手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2014年8月,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危機後場外市場改革深化與機制創新”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統已經取得顯著進展,CIPS會落戶上海。 “作為承載人民幣全球流動的‘高速公路’,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改革還需加快。”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楊濤認為,外匯管制取消後,境內和離岸的外匯市場可以提供充分的人民幣和外幣的流動性,沒有必要繼續以清算行和代理行模式為客戶提供本幣。(記者 鐘輝)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