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2014年全國兩會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彙報,完善公共決策吸納民意機制;部署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和轉變職能,便利投資創業、規範市場秩序;討論通過報請全國人大授權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草案。 會議認為,建立部門和地方協同聯動的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制度,是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要舉措,可使政府管理更加規範高效,防止隨意性和權力尋租,更好服務和方便群眾,對促進投資、帶動創業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會議確定,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快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橫向聯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縱向貫通各級政府,推進網上受理、辦理、監管“一條龍”服務,做到全透明、可核查,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此,一要合理劃分權限。在取消或下放審批核準事項的同時,儘快下放規劃、用地、環評等審批權限。按照方便辦事、就近服務原則,合理確定下放層級,提高承接和監管能力,確保接得住、管得好。二要重點圍繞開工建設和竣工投産環節,依據法律法規和發展規劃、産業政策、技術和準入標準等開展全過程監管。建立統一代碼制度,在項目受理時自動生成唯一代碼。實施項目審批限時辦結、建設進度信息在線備案、監管結果年度報告制度。三要加強在線監測、項目稽察等監督執法和信息公開,設立“異常信用記錄”和“黑名單”,為守信者開設服務快速通道,對失信者採取聯合懲戒措施。用“制度+技術”更好鞏固簡政放權成果,更大釋放改革紅利。 李克強説,建立部門和地方協同聯動的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制度,是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要舉措,可使政府管理更加規範和高效。到基層調研時,各方反映問題突出的,是目前在投資創業過程中,前置審批太多、時間太長。“想加快速度?也行,走‘綠色通道’!但要打通‘私人關係’,或者乾脆要加錢!”講到這裡,李克強明顯加重了語氣,“我就不明白,多交點錢走‘綠色通道’,就能保證符合標準了?這是權力尋租啊!”他強調,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和轉變職能,需要建立一個協同監管的“機制”,不僅要保證各項前置審批合理、合法,更要確保監管到位,不産生漏洞。 李克強突出強調,要在文件中加上“審批限時辦結”的相關規定。“我前幾天聽説,一個項目壓在某個部門沒批下來,可這個部門跟這個項目壓根沒多大關係!”總理説,“投資項目要抓緊時間按類別劃分清楚,沒關係的部門就別‘摻和’了!一會兒説時間不夠、人手不夠,一會兒又什麼事都要‘摻和’,沒關係也要進,這些問題都要一清到底!” 李克強強調,當前,各部門首先要把自己的事辦好,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説:“我到地方調研時感到,現在有些審批,上面‘多頭多腦’,下面就會‘昏頭昏腦’。地方同志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這些部門也要審批,都被搞‘暈’了!”他要求,要實施項目審批限時辦結、建設進度信息在線備案、監管結果年度報告制度。“什麼項目需要多長時間都要列清楚,使之成為各地規章的‘硬性要求’!”總理説,“不符合規定就打回去,符合規定就抓緊通過,別拖著。要讓市場主體清楚自己的成本預期!” 建立部門和地方協同聯動的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制度被看作是國務院加速推進投資項目核準制度改革的又一舉措,而投資項目核準制度改革則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建立投資審批監管聯動機制,是推進投資項目核準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有利於落實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率,增加投資便利。預計今年6月底前,此項改革將有重大進展,基本實現各部委間的橫向聯通,年底前實現全國範圍的縱向聯通,進而形成縱橫聯動協管監管的投資新體制。”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蘇劍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投資審批是保護現有企業、阻礙新企業進入的手段,客觀上限制了競爭,保護了落後,不利於經濟的創新和進步,抑制了經濟效率的提高。建立部門和地方協同聯動的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制度可以便利投資,對於中國投資體制改革來説是一個進步。 累計來看,從去年10月至今,不足5個月的時間,國務院已經6次提出要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了。最早在去年的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舊決定再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促進有效投資和創業;隨後在10月24日,常務會議又決定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為社會有效投資拓展更大空間;11月5日;決定削減前置審批、推行投資項目網上核準,釋放投資潛力、發展活力;1月7日,確定規範和改進行政審批的措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2月6日,部署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和轉變職能,便利投資創業、規範市場秩序。此外,《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精簡審批事項規範仲介服務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網上並聯核準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去年12月10日也已成文,並於12月29日發佈。 國務院連續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與當前我國投資增長乏力相關。去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僅為15.7%,是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今年迄今為止,已經召開兩會的28個省(區、市)有19個較去年下調了今年的投資增長目標,另有5個沒有設立目標,這是我國連續第二年超過半數省份下調投資增長目標。至於固定資産投資增長放緩的原因,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認為,首先是製造業領域生産能力過剩,第二是房地産市場的調整。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對衝製造業、房地産業投資增速趨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加大基建投資,而資金的獲取則要依靠投融資體制改革。他説:“中國經濟要有新的增長點站出來,這個增長點我個人認為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打造這一新增長點? 關鍵是改革。必須改革投融資渠道,建立長期的低利率的基礎建設項目的融資和投資渠道;同時也建立基礎建設項目的還款機制,包括公私合營機制以及未來各級政府的由財政收入逐步支付基礎設施服務的還款機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稱:“改革投融資體制,將彌補市場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在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下,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微觀主體投資活力,形成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格局,加快補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拉動有效投資,還有利於改善民生、推動創新創業,發揮‘一石多鳥’的作用。”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亦表示,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加重,應當改變投資方式,將政府主導的大項目集中投資改變為企業自主創新的群起競爭型投資,推動市場效益導向、社會資本主導、資本市場融資的投資活動蓬勃興起。(記者 方燁)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