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中央政府送上羊年首個減負惠民的政策大禮包。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前期國家已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基礎上,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減稅降費力度。在政策具體設計上,對企業所得稅、非貨幣性資産投資徵稅、失業保險費等都有明確的數字化減負規定,僅降低失業保險費率這一項減費措施,每年將減輕企業和員工負擔400多億元。 從歷史上看,每一個開明的中央政府無不把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作為治國理政的首選。春秋時期,晉文公為圖霸業,曾提出“薄賦斂”的政策。後齊國上大夫晏嬰也力主“薄賦”,強烈反對統治者“斬刈民力,輸掠其聚”的橫徵暴斂行為。及至東漢,更有班固《漢書·昭帝紀》記載:“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霍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此次減負惠民政策大禮包的發放,是中央政府審時度勢的開明之舉。一方面,新常態下需要不斷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製造業企業的生存餘地亟待保護,而面廣量大的小微企業更需要政策眷顧。此時減稅降費正當其時。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復蘇企穩最終是要靠創新驅動,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保護全民創業的積極性,扶持創業項目,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發展經濟的新引擎,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久之計。 再從此次中央政府出臺減稅降費的宏觀調控思路來看,是要堅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兩個方向出手,一是圍繞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新引擎,以擴大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改造傳統引擎,加強定向調控,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用減稅降費鼓勵創業創新,帶動社會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二是推進包括重大水利工程在內的公共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推動結構調整和相關産業發展。 而統領這兩個方向的抓手,是更加有力的積極財政政策,即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加力增效。” 對此,李克強總理在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作了精闢的解讀。他説,過去我們講積極的財政政策,傳統思路就是擴大財政赤字,拿出錢來搞投資,這些措施當然還是需要。但必須明確,要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有效,必須在“給小微企業減負”方面做好文章。 可以理解為,既要財政投資,又要減稅降費,這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兩翼”和“兩輪”,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可以想像得到,減稅降賦所釋放的強大的“衝擊波”,如果千百萬勞動者都能投身到創業創新的大潮中,就像羊群奔跑在廣闊的草原上,無拘無束,就會勃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擴張力,這正是中國經濟的活力、韌性所在。 需要強調的是,此次中央政府出臺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是以前瞻的戰略眼光,“蓄水養魚”,欲取先予。短期內看,為企業減免稅負可能會暫時減少財政收入,財政要過緊日子,三公經費可能要進一步壓縮。但從長遠來看,別小看減稅降費的作用,它是在雪中送炭,雨中送傘,可以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可能會救活好多企業,讓它們熬過冬天,存續下去,為國家涵養稅源。也有利於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讓千千萬萬個小業主從國家減稅降費中得到實質性的收入增長。 過去我們常説“大河有水小河滿”,可是我們未嘗想過,如果小河干涸,稅源枯竭,何來大河有水,國家財力強大?在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的當下,該是用反向思維來厘清“大河”和“小河”的關係了。只有當企業興旺、全民創業勃興,國家才能積聚起豐沛的稅源,才能堆壘起豐厚的財力。所以説,此次減稅降費政策的出臺,不僅僅是權宜之計,更是安邦興業的長久之策。 當然了,好政策還需要“好和尚唸經”,減稅降費政策最終能否奏效還得看地方政府執行的力度。其實,中央政策去年就為小微企業一次次出臺減免稅負的政策措施。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微企業戶數達到246萬戶,共計減免稅額101億元,政策受益面達90%;享受小微企業減免增值稅、營業稅優惠的有約2200萬戶納稅人,共計減免稅款511億元,其中減免增值稅307億元、營業稅204億元。三大稅種合計,2014年小微企業共減免稅款612億元。但從檢查結果看,一些地方實際效果和預期仍有差距,中間還有“中梗阻”,使優惠政策打了折扣。 在當下地方財力緊張的情勢下,減稅降費也許會讓地方財政進一步趨向捉襟見肘,但此時也更需要強調嚴格的財稅紀律。應當建立強有力的問責制度,中央政府應派出得力的督查組,對減稅降費政策進行專項監督檢查,讓好政策釋放出好效果,真正讓減負惠民政策落實到基層,落實到每一個小微企業,落實到每一個創業者。 現在就要看地方政府的大局意識了,要把政策甜頭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地送到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手裏,把中央政府的好政策化為和煦的春風。(蔡恩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