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依法治國無疑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熱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將“依法治國”提升到全新高度,並提出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在2015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依法治國應如何全面推進料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執政者面臨的時代命題。實際上,隨著過去一年,法治中國建設步伐悄然換擋提速,依法治國應如何“蹚水開路”全面推進的策略逐漸清晰。 換擋提速,首先見於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不僅是中共黨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也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升級版”。決定從七大領域規劃法治中國路線圖,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明確依法治國的機制、規則、程序和標準等實現路徑。 其次,中國官方對“重大改革于法有據”這個命題的解答,也反映出法治中國建設的提速。 在去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國改革按下“快進鍵”加速前行。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鷹看來,2014年整個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都在法治框架內推進。 如其所言,2014年,中國立法機關集中開展對法律的“立、改、廢、釋”工作,如對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産法等與民眾息息相關法律進行修改完善;又如修改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強化對政府“錢袋子”的硬約束等等。這在為改革按照“施工圖”蹄疾步穩推進提供法律保障同時,亦推動了法治中國前進步伐。 再者,簡政放權持續加碼,法治政府建設速度不減。據統計,在去年召開的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有21次會議討論了“簡政放權”,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超300項。再加上此前,取消和下放的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本屆政府“在任期內削減1700多項審批權三分之一”的承諾已提前兌現。 另外,政府打造“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等舉措,大刀闊斧進行職能轉變,打掉了市場主體創業、興業的“攔路虎”,為企業“鬆綁”,激發市場活力。 換擋加速,更見諸於司法領域諸多公眾看得見、摸得著具體做法和案例。 除了呼格吉勒圖案、念斌案等冤假錯案得以糾正外,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國家司法救助、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建立知識産權法院、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完善社區矯正……一系列司法體制改革措施的推出,顯示出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建設正有序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注重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併為此採取諸多措施。例如:在去年首個國家憲法日,國家舉行了各種形式的普法活動,讓公眾對走出文本走入生活的憲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當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80多項重要法治改革舉措,許多都是涉及利益關係調整的“硬骨頭”,改革難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實中權力尋租的空間依然存在、法治權威不足導致群體性事件、信訪不信法等事件的時有發生,也表明法治中國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決策層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一段時間以來,高層對加速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頻頻發出信號,彰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 去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在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把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80多項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臺賬,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 新年伊始,在羊年新春賀詞中,習近平再次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深化改革比作“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強調改革和法治的協同並進。 時隔不久,在2月2日專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省部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用“一堂大課”再次展示力度與決心。他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有理由相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隨著官方最新舉措的部署和披露,法治中國建設在開局之年進一步換擋提速,實現“開門紅”的路徑將更為清晰。(記者 郭金超)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