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常態先要辯證認識新常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04 14:39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新常態”再次成為境內外媒體的著眼點。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闡釋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在這次會上,“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被確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隨後的兩個月,正是地方兩會密集召開的時期,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委員,對新常態進行了微觀解讀,將之前專家學者對於新常態的學理性討論引入實踐領域。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對新常態理解的誤解正在逐步厘清。

    最常見的誤讀是,新常態就意味著經濟減速或下行。經濟下行的確是目前中國要面臨的壓力,這種情況和世界整體經濟環境進入下行週期密切相關,也可以看作中國經濟調整結構、提質增速的陣痛。但新常態不只是一種速度狀態。在速度上,它是指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方式上,它是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同時,它伴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和新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

    可以説,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的“正常化”“規律化”。以增速看經濟前景的評價方式,對應的是結構畸形、方式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而新常態理論,則是一個社會經濟合理化要求在宏觀經濟理論層面的投射和反映。

    還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新常態要拋棄投資拉動。的確,大規模的投資刺激措施,不是常態的宏觀管理,而是特殊的宏觀管理。這種危機管理被頻密使用,客觀上會産生掩蓋經濟硬傷、助推經濟結構畸態化的效果。但是,新常態並不僅僅意味著減少投資,更不是要將其與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對立起來。對投資,不是僅有頻率和規模兩個觀察維度,更要看投向了哪,質量和績效如何,能否矯正而不是惡化經濟結構,能否以市場為導向,補短板、增後勁。

    新常態已然是“進行時”,但對新常態的認識卻仍需要在宏觀調控和微觀探索中逐步達成。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將會使這種認識提煉上升到一個新的深度和廣度。辯證認識新常態是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前提,這一過程之後,各領域的改革和調整將會更有方向性。(劉白)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