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 3月1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並答記者問,境外媒體對此持續高度關注,認為記者會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強”信心、推進改革的“強”決心。李克強總理關於“運用政策的迴旋餘地還比較大”的論述被英國《金融時報》、彭博社、印度《經濟時報》等多家外媒做成醒目標題。《歐洲時報》以“引領新常態 激發新活力”為題稱,一向被視為政府施政風向標的總理記者會,再度吸引全球目光。李克強對“新常態”的解讀務實自信,不回避問題,有應對之策,給對中國經濟走向持懷疑態度的西方輿論吃了一顆“定心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為,李克強總理對中國經濟的評價“客觀冷靜”,掃除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疑慮。16日,隨著中國國內股市上揚,外媒紛紛稱這是“強”信心産生的“強”刺激作用。彭博社等外媒稱,兩會結束後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股市較大幅度上漲,是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釋放積極信號的結果。 一些外媒認為李克強總理在此次記者會上展現出“強”魅力。香港《商報》等媒體稱,李克強總理作為現代的、年輕一代的中央領導,其顯示更多的是一種開拓者的積極樂觀。台灣《旺報》等媒體稱,李克強總理有三大絕招“接地氣”。第一招就是説百姓聽得懂的話;第二招是從百姓視角去關注民生,比如他談到GDP增速的切入點是就業;第三個制勝絕招就是愛“説故事”。香港文匯網等媒體稱,縱觀整場記者會,李克強總理除了答問方式上講究辯證技巧,答問內容上也講究辯證的思維,顯示出紮實的理論素養。 總體看,外媒對此次記者會的關注重點集中在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治理污染、外交政策、對港臺政策等六個方面。 穩增長:工具多、信心足 多數外媒引述李克強總理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工具豐富,完成增長目標雖有壓力、但無懸念。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中國室室長伊藤信悟稱,雖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中國政府決心進一步推動電力、交通等國有大企業改革,還將繼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開發建設。這些改革措施加上民間資本,將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預計今年中國經濟至少可以增長7.1%。《香港商報》等媒體稱,昨日的記者會核心釋放的是信心,意味著中國著力進行産業升級,將開啟新一輪增長週期。從總體看,中國不會任由經濟增速任性地回落,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會逐漸夯實發展的基礎,讓中國經濟保持在7%-8%的合理區間。 外媒認為李克強總理通過此次記者會向世界傳遞了對中國經濟的“強”信心,並對此表示歡迎。牛津經濟學家Adam Slater稱,中國當局想給外界一種他們對經濟具備強大控制力的印象,他們不想嚇著民眾。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稱,李克強昨日稱,中國準備好採取措施刺激經濟,提振市場信心。由於中國出現增長放緩日趨嚴重的跡象,這位中國總理的承諾將受到歡迎,被認為表明了政府支持增長的意願。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 調結構:機遇難得、前景光明 李克強總理在回答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關於“經濟新常態”的問題時指出,如果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就可以在較長時期保持中高速水平增長。外媒對此廣泛關注,認為中國經濟調結構面臨難得機遇。彭博社等媒體表示,李克強推行的強調民營經濟的思路是對的,因為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過於依靠國有企業,忽視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這是中國經濟調結構的機遇之一。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研究員伊萬諾夫稱,隨著勞動力成本升高,一些過去在中國投資設廠的外企開始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國家。李克強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並開始著手解決。中國未來將不再是生産廉價小商品的世界工廠,而將升級轉型成全球科技創新和生産中心。日本經濟學家加藤義喜稱,中國第三産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佔比超過了第二産業,這表明中國經濟結構得到了改善,是可喜的轉變。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海貝勒等認為,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潛力巨大,未來應繼續大力鼓勵高鐵、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技術密集型産業發展,這不僅可提高産品質量,而且有利於改善環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促改革:決心大、效果好 外媒認為,李克強總理關於改革的論述傳遞了中國政府進一步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本屆政府推動的相關改革已初見成效,惠及最廣大群眾,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助推器”。《法蘭克福彙報》、《悉尼先驅晨報》等媒體分別以“中國宣佈痛苦的改革”、“中國總理説,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為題進行報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李克強這是警告改革路上還將有很多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英國《金融時報》稱,李克強表示,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有利於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激發市場活力。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簡政放權、推動市場化改革方面將會持續發力。中國政府已經明白市場自發力量對維持經濟增長的作用,將在放寬市場準入、為企業註冊和經營提供便利等方面,試圖做到清障和搭臺的工作。具體而言,將會在提供引導資金、減稅降費等方面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條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一些聲音認為改革讓中國變得“更強壯”,經驗“值得借鑒”。斯裏蘭卡科倫坡大學教授維傑索利亞表示,讓公眾公平地享有發展帶來的紅利是每個政府的職責所在,中國政府深入推行的改革政策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將國家體制中的問題通過改革不斷優化,這也正是斯裏蘭卡應該學習借鑒的。日本《外交學者》以“不,中國不會倒下!”為標題報道稱,雖然中國遭受眾多挑戰,但集中精力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反映了政府對當前棘手問題的深刻認識:犧牲某些人的利益是換取國家長治久安值得付出的代價。中國現在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強壯”。 治理污染:百姓呼聲高,政府措施硬 關於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外媒稱李克強總理的回答顯示政府有決心、百姓添信心。亞洲新聞臺稱,李克強在週日的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政府在治理環境污染上是下了決心和很大力氣的,並將繼續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進行依法追究;還稱環保執法部門不能受到執法干擾,並應敢於承擔責任。這體現了中國政府鐵腕治污的決心。美國CNN等外媒稱,李克強強調,今年的要害是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麼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可以肯定,環保執法是今年的一場硬仗。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出的“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預示著中國將迎來一個環保“新時代”,重新點燃了中國民眾對環境治理的希望。 部分外媒認為中國政府治污已初見成效,中國社會對環境的普遍關注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稱,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去年中國煤炭消費量下降2.9%。而據環保專家格倫·彼得斯估計,去年由於消費下降,加上水泥生産增長放緩,中國減少了0.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是15年來的首次回落。德國全球新聞網稱,經過30年的繁榮發展,中國目標出現新變化。新鮮的空氣、藍色的天空等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的目標,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 外交:點讚“強”硬詞,展示大國范 外媒關注李克強總理對日表態。韓國KBS電視臺稱,中國總理在公開場合使用“日本領導人”這樣的詞彙直接批評日本的歷史態度,指出領導人應該擔負起前人罪行所帶來的歷史責任,這“是非常罕見的”。日本《朝日新聞》網站稱,李克強總理的表態可看作是對包括安倍即將發表的戰後70週年談話在內的日本歷史認識問題進行牽制。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將與國際社會共同捍衛二戰成果,這表明俄羅斯與中國在捍衛二戰成果上的共同立場。日本《朝日新聞》稱,李克強總理所言正如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後,周恩來總理所強調的“錯的是日本部分軍國主義者,一般日本國民也是被害者”的邏輯,這緩和了日本輿論對中國感情惡化的趨勢。 外媒稱李克強總理對緬甸問題表態贏得掌聲。《紐約時報》稱,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新聞發佈會上發出“最引人注目的警告”。香港衛視稱,記者就中緬邊境問題提問,獲得李克強破例“返場”回答,表示大陸有責任也有能力維護安全穩定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贏得在場記者掌聲。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稱,在回應緬甸軍機誤炸問題時,李克強亮明了中國底線,強調堅決維護中緬邊境的安全穩定,堅決保護中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 對港臺:打下“強心針”,派出“定心丸” 媒體稱李克強總理為港人打下“強心針”。香港《文匯報》稱,多名政界人士稱,去年香港經歷數月的“佔領”行動,加上近日“港獨”思潮猖獗,更有流言指中央將收緊治港方針。今次李克強總理重申中央立場,掃除各種流言,為特區打了一支“強心針”。路透社稱,李克強週日稱,中國領導人對香港的政策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這打消了關於中央對香港政策將進一步收緊的疑慮。港人對總理表態表示支持,認為香港應作出回應,“一心一意與國家同命運”。港中旅集團董事盧瑞安稱,非常贊同李克強總理的表態,這跟中央一直支持本港的方向一脈相承。希望本港各界聽聽總理説法,不要再吵吵鬧鬧只搞政治不顧其他。只有著重經濟發展,才會真正對港有利。香港經濟學者劉佩瓊説,總理髮言重申了國家對港政策不會改變,中央明確加強對本港支持,香港在國家發展中也應發揮獨特作用,要一心一意與國家同命運共進步。 台灣媒體讚賞總理對臺送出“定心丸”,認為這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台灣聯合新聞網稱,李克強總理的表態給臺商吃下了“定心丸”,明確表示將保護臺商利益,這表明大陸以不變應萬變,不管台灣政治環境如何變化,大陸都給台資增加吸引力。台灣《自由時報》等媒體稱,李克強特別使用“定心丸”一詞,強調重視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未來將持續維護台資企業與臺商的合法權益,保持“合理優惠政策”,這對推動兩岸經貿關繫帶來利好。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