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王宇)又是一年春分時,春為歲首農為先。眼下,從南到北漸次進入春耕備耕關鍵階段,做好春季農業生産工作,對全年糧食穩産、農業發展、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的發展也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産正面臨著生産成本不斷抬升、國際價格不斷走低的“天花板”“地板”的雙重擠壓,遭遇著耕地、水資源日趨緊張和生産環境日趨惡化兩大“緊箍”的約束,從粗放式傳統農業向新型現代化農業轉變,刻不容緩。 農事須趁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今年春季起就要有行動、有舉措。為農業轉方式起好步、開好局,首先要抓好春季生産,為全年穩産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經濟有起色穩大局,必須建立在糧食穩定供應的基礎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産量要穩定在1.1萬億斤以上,雖比去年實際産量低1000億斤,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客觀地説,我國農業生産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改變,糧食生産並沒有進保險箱。夏糧佔全國糧食産量的四分之一,春播糧食面積佔總面積一半以上,只有抓好農業生産,實現全年糧食生産目標才有堅實基礎,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才有保障。 為農業轉方式起好步、開好局,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花大力氣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各級政府要強化規劃引導,科學分析本地資源稟賦、區位特點、市場條件、産業基礎等因素,制定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規劃,明確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要支持創新驅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産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給農業生産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強政策扶持,圍繞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制定具體支持政策,通過扶持一批名優品牌和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民積極性,從而促進市場需求和農民行為的融合。 為農業轉方式起好步、開好局,就要積極穩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本世紀以來,我國在農村勞動力減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糧食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適度規模經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常態下,無論是穩定糧食生産,還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都離不開新型農業主體,離不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研究出臺鼓勵適度規模經營的更多支持措施,讓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方面唱主角,真正成為引領農業新常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