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痛斥某些政府機構不像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7 09:23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字體: 打印本頁

    “‘非行政許可審批’這個概念,今天就徹底終結了!”這是5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鄭重宣告。

  當天的會議上,總理一連舉了三個例子,痛斥某些政府機構在為老百姓辦事時設置多重障礙。

  譬如總理説,一個公民要出國旅遊,需要填寫緊急聯絡人,他寫了他母親的名字,結果有關部門要求他提供材料,證明“你媽是你媽”。話音剛落,會場笑聲一片。“這怎麼證明呢?簡直是天大的笑話!人家本來是想出去旅遊,放鬆放鬆,結果呢?”李克強説,“這些機構到底是出於對老百姓負責的態度,還是在故意給老百姓設置障礙?”

  對於徹底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有關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將有利於徹底規範行政審批類別,由此也依法規範了政府針對社會主體、市場主體所設定的權力的授予與限制。

  砍掉非行政許可審批

  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會上介紹,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已先後開展7輪清理工作,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209項。目前對剩餘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也要進行分類清理。“要堅決堵住非行政許可審批這個‘偏門’,這裡面尋租的空間太大了。”李克強曾在2月9日召開的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這樣強調。

  他在昨日常務會議上講的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海南:一位基層優秀工作者參與評選全國勞模時,僅報送材料就需要蓋8個章,結果他跑了幾天也沒蓋全,最後還是省領導特批才得到解決。“蓋完章他當場就哭了。”總理講到這兒費解地發問,“老百姓辦個事咋就這麼難?政府給老百姓辦事為啥要設這麼多道障礙?”

  總理因此總結道,近兩年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看到,現有成果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不小距離,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表示,審批部門沒有經過法定的程序,而以非行政許可的名義對社會市場主體進行權力的授予與限制,這實際上是審批部門進行了自我授權。然而在這其中,什麼樣的程序該批?如何審批才規範?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這些都沒有作明確的規範,導致自由裁量權很大,使尋租空間存在。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此明確指出,在去年大幅減少國務院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基礎上,徹底取消這一審批類別。

  具體而言,分類清理剩餘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徵營業稅審批等49項予以取消,對保健食品註冊審批等20項按程序轉為行政許可,對其他不直接涉及公眾或具有行政確認、獎勵等性質的事項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或通過權力清單逐一規範。

  王滿傳表示,非行政許可審批成為歷史,也是在為改革拆除藩籬,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為什麼國務院改革的力度很大,但是普通的中小企業老百姓並未感受到好處?”王滿傳説,重要的原因,是地方約束了他們生産生活、經濟生活的權利。所以,國務院“以上率下”徹底取消了國務院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後,地方上也陸續展開清理。

  再取消200項審批事項

  兩年多來,我國簡政放權的步子將越邁越大。在此期間,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達700多項,已提前完成了本屆政府承諾的削減1/3審批事項的任務目標。

  為進一步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此次會議明確了5項舉措,旨在為創業創新服務。會議決定,進一步取消和下放各部門審批事項,公開所有保留審批事項的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同時取消200項以上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審批事項。公佈省級政府部門和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權力清單。

  此外,制定並公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及強制性仲介服務目錄清單,簡化報建手續,加快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三是完成減少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任務,研究建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制度。著力解決“考培挂鉤”等問題。

  會議還強調,深入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加快取締和停止執行沒有依據、越權設立或擅自提高徵收標準、擴大徵收範圍的收費基金,公佈全國性、中央部門和單位及省級收費目錄清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對作為簡政放權的先手棋——商事制度改革也做出了明確要求。

  會議明確推進商事登記便利化,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開展企業簡易登出登記試點,建設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全國一張網”。創新監管,改進服務,讓企業和群眾享受改革新紅利、增添獲得感。

  據了解,在“一照一碼”實踐上,江蘇目前也已取得了進展,4月15日,江蘇省宿遷市市長王天琦為一互聯網企業頒出了全國首張“一照一碼”營業執照。

  江蘇省工商局副局長楊衛東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照一碼”將進一步提高企業創設的便利性,加快了企業設立流程,利於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業活力。(記者 周程程)

責任編輯: 陸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