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以擴大開放促發展升級。 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意義深遠。誠如會議新聞稿所言,契合國外需求和意願,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有利於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更可以倒逼我國企業提質增效、實現優進優出,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促進互利共贏。 我國與有關國家的産能合作示範建設正積極推進。去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同有關部門,主動開展與哈薩克斯坦、印尼、埃塞俄比亞、埃及等國家的産能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機械、有色、輕紡等産業領域進行深度對接,已簽約28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230億美元,對我國優勢産能開拓國際市場形成了良好示範效應。同時,與印尼、埃塞俄比亞、埃及等國家也初步確定了基礎設施和産能合作的早期收穫和遠景項目。 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的衝動十分迫切,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量很大,而我國在裝備和産能方面佔有質優價廉、綜合配套強的優勢。支持中國裝備出海、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擴大産品進出口,並疊加産業出口,注重消費品出口,更注重投資品出口,既著眼當前,又顧及長遠,能實現我國和進口國雙方互利共贏。這樣做,有利於克服經濟下行風險,有利於外貿轉型,有利於拓展我國發展新空間,也有利於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創造更多機遇。 這其中有三大亮點值得關注,一是鐵路、電力、通信、建材、工程機械等五大裝備産業已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特別是重裝設備由“傻大黑粗”變身“威武雄壯”,成為中國裝備産業的名片;二是裝備出海對接不同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這契合“一帶一路”戰略,通過裝備産能合作投資,推動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推動消化國內的過剩産能,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三是裝備走出去實踐“優進優出”的貿易戰略轉型,有利於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推動形成優進優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 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是臺國際大戲,需要政策勁風助演。此次常務會議提出了諸多政策性要求。 首先,要用質量和信譽建口碑、樹形象。此次,以鐵路、電力、通信、建材、工程機械等五大優質産業為先鋒,登上出海第一船,就是為了告別“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尷尬年代,在國際市場建造口碑,樹立形象,要讓中國裝備享譽世界,打造出口靚麗新名片,要向世人宣示,“中國製造”不再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而是有著創新的新定義、新概念。同時要尊重合作方意願,不強人所難,既要滿足市場需求,又要規範中國企業涉外經營行為。 其次,要構建上下游協同的産能合作鏈條。此次會議強調,裝備出口不再是産品“單兵突進”,而是整個産業鏈的“兵團推進”,要注重技術交流,做好後期維護服務,做到裝備走出去與配套服務共推進。這樣做,可使整個産業在海外落地生根,達到産能合作和技術升級雙豐收。 再次,要融資跟進。無論是裝備出口,還是産能合作,都離不開資金支撐。此前,工信部、中國進出口銀行已聯合發佈《關於加大重大技術裝備融資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見》。此次會議又作出新的規定。一要採用市場化方式,拓寬外匯儲備使用渠道,提高出口信用保險保障水平。二要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進一步整合現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渠道和資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滿足各主要時區的人民幣業務發展需要。三要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發行股票、債券等在境內外籌資,找米下鍋,不單純依賴銀行貸款。 還有,要簡化境外投資管理。此次會議前,國務院已有規定,必須突出深化改革,除少數必經批准的外,其他境外投資一律取消項目核準,實行備案管理,清理取消束縛對外投資的各種不合理限制和收費,讓企業放開手腳闖世界,使産業在國際同臺競爭中不斷升級。這一次又提出,在搭建政府和企業對外合作平臺的同時,要推動標準國際互認,注重風險防控,促進企業有序競爭。要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市場仲介作用,提供法律、稅務、知識産權等服務。 總之,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關鍵是要完善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商業運作的合作機制,匯聚各方面的能量,使中國裝備走得出、走得遠,使國際産能合作能恒久、能共贏。(蔡恩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