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是我國應對外需不振以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雙重壓力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傳統增長引擎動力有所下降的形勢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重要舉措。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明確提出,要抓住原材料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針對發展“短板”、民生重點領域和亟須解決的問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有效投資,發揮好投資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中的多重作用。 這一決策部署,無疑對解決好“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的問題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經歷了過去30多年來高強度、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我國在許多傳統領域的投資已經相對飽和,一些傳統的産業領域甚至出現了嚴重産能過剩。因此,不能繼續把擴大投資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鐵公機”,也不能把擴大投資寄望于傳統産業的産能擴張,而是要把投資更多地轉向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增加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使投資既惠及當下,又利澤長遠。 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推出了7大投資工程包,涉及信息電網油氣網絡、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運輸、健康養老服務、能源礦産資源保障等領域。這些項目既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又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在加大重點領域的有效投資中,必須著力把這7大工程包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儘快把短板補齊,為穩增長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與此同時,要積極籌劃新興産業、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等新的工程包,提前佈局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新興産業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上層次、有後勁、可持續的重要引擎。 在“誰來投”的問題上,要統籌各類財政性建設資金,調整結構、盤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資,重點投向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等。要放寬市場準入,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完善有利於社會資本參與的融資模式,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工作與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撬動民間投資參與重點領域建設。 在“怎麼投”的問題上,要充分發揮預算內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繼續向農業水利、中西部鐵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和地區傾斜,積極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共同投資來加強與社會資本的合作。 總之,要進一步發揮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還要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行穩致遠。(洪觀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